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或“综合管沟”,可以“立体式”布置电力、通信、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而且有利于带动有效投资,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绿色发展。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源于19世纪的欧洲,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1958年我国在天安门广场改造工程中建设了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但就全国而言,一直发展缓慢,到2000年全国建成管廊总长度仅20多公里。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连续两年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任务目标,提出每年开工建设管廊2000公里以上,中央财政累计支持近180亿元。截至2017年7月份,全国已建成管廊997公里,在建管廊超过3000公里,管廊建设城市已由2015年底的28个快速扩大到现在的203个,另有25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各地普遍反映管廊建设避免了线路铺设的反复施工,减少了维护成本,实现了“一次投入、长期受益”,提高了管线安全保障水平。比如,去年“莫兰蒂”台风对沿海地区架空的电力、通信线路造成重创,而入廊管线却安然无恙。这进一步加深了城市政府对推进管廊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行动自觉。在实践中,各地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有些城市结合“多规合一”,更加重视规划建设统筹。建立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各类管线综合规划,推动管廊建设与道路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地铁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相衔接,实现了地上发展与地下开发一体化推进。有些城市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主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将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重要举措,探索出管线单位入股、施工企业入股、管线单位+施工企业入股等多种模式。据统计,在目前25个试点城市的管廊建设项目中,PPP模式占比达86%,带动社会投资700多亿元。(www.daowen.com)
面向未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潜力巨大。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功能和地下空间开发要求越来越高,对“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的认识日益加深。有专家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事实上,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北京、上海的管廊长度只有一二十公里,而东京有126公里、莫斯科有130公里。无论是增量新建还是存量改造,我国管廊建设任务都很重。在新增道路配套建设上,去年全国新增城市道路超过1万公里,其中干道超过3000公里,如果所有新增干道配套建设管廊,这个量不算小。在存量道路改造上,截至2016年底,全国城市道路超过37万公里,每年若按1%比例改造并配套建设管廊,建设长度将超过3000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