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在质量管控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力和主导权均不足

在质量管控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力和主导权均不足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实质性参与,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达到367项,特别是2016年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突破了新增总数的50%,主导的标准提案数占到总提案数的7.8%。三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在质量管控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力和主导权均不足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不仅是生产许可、认证认可等质量管理手段的根本依据,也是当今各国产业竞争、技术竞争抢占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展较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已达12.4万项,企业标准备案数100多万项,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但由于起步较晚,标准体系建设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一是标准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周期较长,一线企业参与较少,很多标准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新兴产业标准严重缺乏;一些基础性、公益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展缓慢。另外,现有标准体系还存在数据打架、交叉重复、权威性不足等问题,甚至有的企业标准低于行业标准。二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话语权还较弱。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实质性参与,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达到367项,特别是2016年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突破了新增总数的50%,主导的标准提案数占到总提案数的7.8%。但总体上看,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不足,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总数的1.2%,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标准不强,不仅成为“中国制造”提升质量、迈向中高端的“瓶颈”,也会使我国产业未来发展受制于人。应加快制定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对内强体系、对外拓合作,努力实现从“标准跟随”向“标准引领”的跨越。

一要紧扣新旧动能转换,提高标准制定效率和质量。应及时把握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新兴领域标准研制,提高标准制修订的时效性,推进技术进步与标准规范的良性互动,以标准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在传统制造领域,也应大力推进标准提档升级,以标准硬约束淘汰落后产能、支撑产业转型。

二要优化标准供给结构,重点发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坚持开门定标准,充分吸收企业、行业组织、科研单位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使标准更加符合行业发展实际并引领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活跃、市场化程度高、标准需求量大的领域,要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同时,加大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做标准领跑者,创造更多优质供给,着力构建层级丰富、配套衔接的标准供给体系。(www.daowen.com)

三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聚焦高铁、核电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我国具有制造能力和技术市场优势的领域,按照国际通行的方式、程序、规范,加大自主标准研发和国际推广力度,努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同时,把握国际合作契机,将标准合作纳入国家对外经济合作重大战略,强化中国标准采用、标准互认、区域标准共建,加快推进与沿线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积极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比如,随着我国在高铁动车组关键装备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积累,“复兴号”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已经占到84%,这有望成为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