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制度亟待提升水平

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制度亟待提升水平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获证企业数量少,认证采信度不高。三是认证市场不规范,滥用认证和违规认证现象时有发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推动认证认可行业不断提升品质、实现有序发展。三要强约束、严监管,切实规范认证认可机构发展。推动落实认证机构对所认证产品质量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制度亟待提升水平

与生产许可不同,认证认可主要通过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用市场化评定方式来管控产品质量,以强制性认证“保底线”、自愿性认证“拉高线”,促进企业改进质量管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认证制度以来,目前已有认证机构363家、检验检测机构3.3万家,累计颁发有效证书167万余张,获证组织61万余家(其中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约43万家),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认证行业发展大而不强的特点仍非常突出。一是获证企业数量少,认证采信度不高。企业获取认证的积极性还比较低,目前全国2700多万家企业中,认证覆盖面尚不足3%。同时,国家和地方层面针对认证的采信制度比较少,也制约了认证认可的充分运用,如去年建立的统一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就因为没有明确的采信安排而难以落地。二是认证体系尚不完善,认证机构能力有待加强。现有认证认可体系、评价标准、方法、能力都难以适应中高端、多样化的质量评价要求,对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品领域认证拓展比较迟缓。我国认证机构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在技术实力、品牌影响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小散弱”、同质化竞争等现象较普遍。目前,我国境内的外资认证机构数虽不足1%,营业收入却占到国内认证总收入的8%,并且占据着高端市场;我国海外工程项目85%以上的检测认证业务也基本由国外机构把持。三是认证市场不规范,滥用认证和违规认证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台的“认证”类评价过多过滥,有时还强制指定实施机构;一些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也以认定、审定等名目违规从事技术评价活动,使企业不堪重负。有的认证程序繁杂随意、证后监督薄弱,甚至存在花钱买证、故意造假等不法行为,这些都严重损害了认证制度的公信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推动认证认可行业不断提升品质、实现有序发展。

一要助升级、保底线,积极推动认证体系扩展完善。紧紧围绕提高中国制造水平,大力研发拓展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产品认证,同时补齐绿色产品、服务领域等基础性认证的短板,加快建设既能满足质量安全底线要求、又能引领和支撑质量技术提升的认证认可体系。

二要促整合、上水平,不断提升认证行业规模能力。对标国际先进,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加快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认证联盟,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认证集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推动我国向世界认证认可强国迈进。(www.daowen.com)

三要强约束、严监管,切实规范认证认可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认证签名”责任制和认证全过程追溯机制,督促认证机构跟踪监督获证产品的质量状况,确保持续符合标准要求。推动落实认证机构对所认证产品质量承担连带法律责任。完善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等后置程序,鼓励认证质量同业举报,加大对违规执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违法行为,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要少干预、多便利,进一步提高认证工作效率。在推进认证认可事业发展中,国家和地方层面作出专门的采信制度安排是必要的,但也要严防从部门管理便利、地方行业保护、关联企业利益等出发,滥设“认证”类评价及强行指定实施机构等行为。要继续清理和整合现有认证检测评价事项,加快推动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强化认证第三方属性,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切实保障企业的认证自主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