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的特性
(1)知识的粘性。
知识的默会性(隐性知识)和知识的情景嵌入性会增加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知识受体的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知识流动的难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知识的粘性会增加知识被有效编码、表达、解读的难度,从而使合作伙伴必须“克服伙伴技能的模糊性[145]”,并增加知识转移的成本。
(2)知识的复杂性。
某种知识涉及其他资源的程度即为知识的复杂性。涉及的资源程度越高,则知识的复杂性程度越高,由此而带来的模糊性也就越明显。一般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之间的知识很多都是跨领域、跨部门的,这类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需要大量解释性知识伴随转移过程,这些知识的转化应用也同样需要方方面面资源的配合。
(3)知识的互补性。
虽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方和学研方劳动分工过程带来了知识分立,但是经济发展无法由孤立的知识来实现。联盟中产方和学研方的分立知识必然存在互补关系。此类互补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同一类型知识的不同知识面之间在时间的互补以及不同知识内容在空间上的互补。比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创新能力较强的产方与创新能力较弱的产方属于知识在时间上的互补,而不同区域内的产方之间则可能会存在知识空间互补关系。
4.3.1.2 基于知识势差的联盟知识转移成因分析
知识势差是知识区位理论概念,用来表征不同主体之间知识支配能力的差异。组织由于拥有知识存量而具有的势被称为知识势,表示对某类知识的存量。假定某一技术领域作为研究范围,将其所涉及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两个维度,可以构筑二维知识区位,从而每个知识主体可以根据上述二维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146]。由于知识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知识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使不同的知识主体拥有的知识存量和质量有所不同。因此,在知识区位中就存在着高低位势的差异。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产方和学研方之间也存在知识的势差,从而形成从高位势知识主体向低位势知识主体的自然压力,所有盟员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知识流动,拉动低位势知识主体向高位势知识主体靠近,同时促进知识转移机制的形成。知识转移不同知识扩散,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识共享[147]。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之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就是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流动过程,在高低位势知识主体之间形成动态循环,促进知识转移的持续进行(如图4.16)。
图4.16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过程示意图
因此,知识势差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产方和学研方追求资源互补行为的发生,使彼此之间结成联盟,并根本上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方和学研方知识转移机制的形成。
需要指出不是所有的知识势差均会产生结成联盟的动力。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处于高位势的学研方A与处于低位势的产方B的知识势差P(P≥0)。若P=0,则学研方A与产方B知识无差距,就没有知识转移的价值;当P<P*(P*为某一特定值)时,即知识势差尚未达到影响产方的吸收能力,P的增加表示学研方A对产方B的知识贡献价值增大,可以促使产方B加速向学研方A学习,加之知识差距不大,产方B对学研方A的知识贡献也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反馈和共赢;当P>P*时,表明两者的知识差距过大,P的增加使产方B难以消化吸收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和共享效率;若P趋近于无穷大,则产方和学研方的学习效率趋近于零。可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方和学研方的知识效率与彼此之间的知识势差呈现倒“U”字形(如图4.17)。
图4.1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效率与知识势差关系图
4.3.1.3 盟员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同时受到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转移路径以及联盟自身层面等要素的影响(如图4.18)。
图4.18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
(1)知识源层面。(www.daowen.com)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知识源既可以是具有知识优势的产方,也可以是具有知识优势的学研方,其对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意愿、知识转移能力以及先前的知识转移经验等因素产生影响。
①知识转移动机。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源开展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输出过时知识、获得对方知识等内容,其最为基本的目的是为获得利润。不同的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148]。对于输出过时知识的知识源来讲,其目的是通过转移对自身来说过时的知识快速获得经济效益,其知识转移的意愿会相对强烈。
②知识转移意愿。
知识能得以实现转移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识源必须有进行知识转移的基本意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产方与产方之间,以及学研方与学研方之间的竞合关系决定了知识转移意愿的矛盾性,同类成员之间既渴望共享知识获得利润,又担心丧失竞争优势。
③知识转移能力。
知识源对拟转移知识的编码能力、认知能力、对受体的信息反馈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方法等因素影响着知识源能否准确而真实的解释知识并让知识受体理解并接受。知识源知识转移能力决定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不同盟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是否通畅和有效。
④先前的转移经验。
知识源先前知识转移经验能让其更深刻地把握自身知识的潜在用途,以及该知识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具有较多先前知识转移经验的知识源可以更好地判定知识受体的准备情况以及预测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并及时提出有效的规避措施,从而提升知识转移的水平。
(2)知识受体层面。
①学习动机。
知识受体的合作目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资源投入量。如果知识受体结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意图是为了促进知识学习,那么此受体将搜寻所需知识,并关注盟员之间的知识转移。而知识转移的效率还受到学习目标明确性影响。
②学习能力。
对于知识的挖掘能力、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共同影响着知识受体的学习能力。其中,知识挖掘能力越强,实施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就越简单,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适当地吸收能力对于知识受体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转移的知识被自身吸收,才能提升获取知识的有效性。知识受体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能反映其保持知识的能力,只有转移的知识地被保持,才能说明知识实现了有效转移。
③先前的吸收经验。
先前的知识吸收经验是知识受体接受新知识良好背景。对某种技术吸收积累的先前经验有利于理解、吸收新的相关性较强的技术[149]。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对于某项知识的转移,具有较好先前吸收经验,有助于知识受体接受转移知识的能力提升。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层面。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源及知识受体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比如知识源与知识受体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就会越困难,从而知识转移路径的开通就越难。再者,双方在价值观念、思想精神等文化上的异质性也会影响联盟内部知识的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得到对同一知识的不同认知结果;最后,不同组织之间知识管理模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有效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管理模式相似的盟员对转移知识的认知和使用方式越相似,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4)知识转移渠道。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由知识源转移到知识受体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传播、技术人员交流和共同研发三类。网络传播主要通过邮件等网络手段开展知识转移,具有快捷、节约成本等特点,但对于隐性知识转移效率较低。科技人员交流,主要指知识转移的盟员之间互派科技人员,以人为载体,开展知识转移,此种方式对隐性知识的转移非常有效,但是转移成本较高。共同研发是指战略联盟内部成员围绕特定知识共同开发,实现知识的转移。此类方式虽然便于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但容易导致核心技术溢出。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知识转移渠道,其转移的效果各不相同,应结合转移知识的特点采取合适的转移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