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新世纪以来天津经济宏观运行的结构变化特征来看,要想调整结构,提高内源型增长机制在天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从调整分配结构入手,以分配影响需求,进而带动产出的变动。但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如何看待和处理营业盈余
前文已经表明,天津经济分配额结构中的突出变化是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和营业盈余份额的上升。调整分配结构主要即调整其中的营业盈余份额。对此存在两种处理:一种是,通过分配政策将此项收入在主体间转移,并经由不同主体的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不同,从而影响需求结构,带动经济运行的结构调整。例如,将部分营业盈余从企业转移给居民,带来内需中投资和需求份额的变化,进而通过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产业结构差异影响产业结构。可以看出,最终结果是基于经济系统内部联动关系的综合效果。
另一种是,较高比率的营业盈余意味着其中可能包含有超额利润。实施竞争政策,将会降低利润率水平和价格,但降低的价格将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并带动消费。例如针对营业盈余比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实施竞争政策,将降低该产业利润率水平和价格。但在价格作用下将刺激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显然,最终结果同样是综合效果。并且,这种综合效果在考虑到要素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时将更为复杂。
2.要素是否可在区内外流动(www.daowen.com)
当区内要素总量固定时,针对局部产业的政策,将导致区内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其他产业。而如果要素可在区内外流动,政策的直接效果则只针对该产业产生总量效果。
例如,针对第三产业的竞争政策所导致的该产业价格下降,进而导致需求增加,供需均衡产量提高。这在区内要素总量固定的情况下,将导致要素向该产业集中,使得其他产业的产量下降。而在要素可流动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长所需资源由区外新增资源补充,政策效果局限于第三产业的总量变化。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局限于特定产业,并只指直接效果,而不包含间接效果。因为要素流出/入意味着本地经济规模的扩大/缩小和财富的增加/减少,经由当地国民经济循环,将波及到其他产业在需求带动下实现增长/萎缩。
3.对策选择中综合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上述两个问题的共同点进一步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难以通过定性分析对各个综合效果获得确切的结论,也就难以对各类政策做出最优判断。也就是说,在考虑对策时,需要充分注意到经济运行的系统关联性和整体结构性,在一定程度的定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取得数量化认识,才能切实保证政策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