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如何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通费用最早是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流通过程时所提出的概念。流通费用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费用。购买成本不仅包含新古典经济学所看重的产品价格,更包括被其忽略的流通费用。自这两篇奠基性文献之后,“流通费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才在经济学分支之“厂商选址理论”中被正式确定下来。流通费用作为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仓储和物流费用。

如何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生产和消费的分离首先体现在空间上的分离:生产者选址不仅仅取决于产地到需求地的距离,能否经济合理地利用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及相关技术等也是选址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居住地则往往是由就业机会与居住环境等各种生存条件所决定,生产者的选址倾向于集中在少数特定地点,而消费者的居住地则多分散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上,这种空间分离就导致了“商品转移过程中的流通费用的产生”(田村正纪,2001)。流通费用最早是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流通过程时所提出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过程中会在流通领域产生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就是流通费用,它主要包括簿记费用、货币磨损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等。流通费用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费用。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者需求是其在偏好既定的情况下,由预算线所决定的效用最大化选择,消费者通过比较购买产品所支付的成本和消费产品所带来的效用来决定商品的购买量,购买成本提高会导致消费者购买量的减少和效用的降低。购买成本不仅包含新古典经济学所看重的产品价格,更包括被其忽略的流通费用。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是较早将流通费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量化的典范,Hotelling(1929)设定在一个消费者均匀分布的“线性城市”中,两家提供相同产品的寡头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时要受到路途成本(即流通费用)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要综合比较产品价格与路途成本,随着路途成本的增加,厂商选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就会越来越显著,路途成本低的厂商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Salop(1979)的经典研究则通过将“线性城市”设定为“圆形城市”而对模型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定企业自动等距离地坐落在圆形城市上进行价格竞争,模型并不着眼于厂商的选址,而是集中于研究市场的进入程度,其市场均衡结果表明,当企业的进入成本增加时会导致企业数目的减少进而企业间距离会变大,消费者的路途成本也随之增加,当路途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消费者剩余就会完全消失,消费者将不再有任何购买行为。自这两篇奠基性文献之后,“流通费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才在经济学分支之“厂商选址理论”中被正式确定下来。

实际上马克思早就洞察到在资本主义早期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商品流通职能主要由产业资本家自己来完成,但当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产业资本家要耗费大量流通费用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商品价值,于是,一种专门替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的非生产性商业组织(即流通组织)就出现了,当由商业资本家取代产业资本家来执行流通职能时,流通费用得到了极大的节约。马克思这一思想显然暗合着斯密、杨格尔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当流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化时,就可以降低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耗费的流通成本,进而降低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促进消费,这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分享到专业化的流通中介所带来的好处”(Brousseau,2002)。(www.daowen.com)

流通费用作为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仓储和物流费用。在商品的整个产销过程中,只有大约5%的时间是处于加工制造过程,而有将近95%的时间是停留在物流环节,产品在物流环节不是处于储存状态就是处于运输状态。据估算,物流成本可以占到商品总价值的30%~5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融入到产品价格中并影响消费者需求(Hsu and Tsai,1999)。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流通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力发展流通业、提高流通效率刻不容缓,而围绕如何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则涉及企业物流配送系统设计与信息化建设、仓储订货与库存管理、中心选址、运输策略与路径选择、物流供应链优化与协同运作以及发展第三方物流等,但这些都已经脱离了本书的研究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