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消费分离与流通媒介

生产、消费分离与流通媒介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兴古典经济学虽然基于“专业化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视角,利用超边际分析复兴了斯密“分工与市场”的思想精髓,内生解释了城市、中间商、交易的层级结构等如何从分工中产生,但其对流通中介的研究也就到此为止,并不着眼于流通如何促进消费。

生产、消费分离与流通媒介

作为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以分工为起点,视分工为经济发展的根源,但分工与专业化却颠覆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完全分离,人们之间的生产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且相互依存,每个人都只能参与很少一部分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并用所得收入来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由此便产生了《国富论》第三编中所涉及的城市的兴起与商业活动等国内贸易及流通问题,但这部分内容相对简短,表现出来的智慧也有些不够丰满,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新兴古典经济学虽然基于“专业化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视角,利用超边际分析复兴了斯密“分工与市场”的思想精髓,内生解释了城市、中间商(包括批发、零售等流通部门)、交易的层级结构等如何从分工中产生,但其对流通中介的研究也就到此为止,并不着眼于流通如何促进消费。

宏观层面来讲,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内在统一,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也即流通)则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必须以大规模的销售为前提,如果商品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生产就要陷入绝境。流通一端联系着生产,另一端联系着消费,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融合,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基本职能。

从微观角度出发,生产和消费的分离最早被细化为时间上的分离(Clower and Leijonhufvud,1975):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和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上,要实现两者时间上的同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流通企业通过向生产者大批量购买商品,继而依靠维持一定量的存货向消费者提供稳定的供给可以弥合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日本学者田村正纪(2001)进一步将生产和消费的分离有效归纳为空间、时间、信息、所有权和价值五个方面的分离:空间分离产生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址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离,时间分离产生于生产时点与消费时点的差异,信息分离是指消费部门对生产者信息的不确定性及生产部门对消费者信息的不确定性,所有权分离是指生产者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而消费者却不拥有,价值分离是消费者对该商品及其提供形态的认可价格与生产者供货价格之间的差异。(www.daowen.com)

以下将主要围绕生产与消费空间分离所产生的流通费用、退换货成本与第三方购物环境,信息分离所导致的搜寻成本、需求不确定性以及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展开相关分析,并在其中穿插流通中介对买卖双方保留价格的影响(即价值分离);虽然流通中介通过大规模的存货消除了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分离并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变得更加容易,但这些都没能为流通促进消费留下太多的发挥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