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名义收入与消费支出之比较

名义收入与消费支出之比较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支出,由表5-1和表5-2可知,1988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分别为8767.294元和6560.283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分别为5991.931元、4529.322元和5975.983元、4650.469元,可见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差异较小,而东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相对较高。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但小于1。

名义收入与消费支出之比较

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支出,由表5-1和表5-2可知,1988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分别为8767.294元和6560.283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分别为5991.931元、4529.322元和5975.983元、4650.469元,可见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差异较小,而东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相对较高。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标准差看,东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的波动性较大(标准差为6332.075和4322.2),而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波动性相当且较小。从增长率看,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波动性也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从理论和实际来看,东部地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居民的收入来源较多,尤其是财产性收入增加较多,因而面临的波动性也较大,人均消费的波动性也较大。

根据表5-3和表5-4,我们对1998~2010年期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进行分析。1998~2010年期间,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为12891.23元和9437.438元,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分别为8767.152元、8677.349元和6492.068元、6629.716元,可见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相当。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标准差来看,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波动性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不过同表5-1相比,1998~2010年期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的水平上升了,而波动性下降了,同全国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情况相同,说明1998~2010年市场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表5-1 1988~2010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比较

表5-2 1998~2010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比较

表5-3 1988~2010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

表5-4 1998~2010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

从增长率来看,1998~2010年期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增长率的平均值相当,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标准差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这表明该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但波动性也较大。另外,这段时期增长率的波动性小于1998~2010年整个期间,说明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988~2010年间,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数目的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增加的,这一事实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经典经济学假设。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但小于1。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并不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其差额就是储蓄。收入愈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就愈小,储蓄就愈大。(www.daowen.com)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差异来自许多因素,外生变量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结构、地理位置、政策倾斜、文化差异等,这些外生因素进而影响到内生变量,如人均资本水平、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对外依存度等,这些因素进而再影响到收入水平,造成东、中、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差异。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收入水平的差异是由于东部至西部地区之间三次产业的相对比重不同,东部相对于中、西部第三次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更大。而在三次产业的划分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率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从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就具有更高的地区GDP,对应的是更高的人均收入。中、西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而中、西部具有更大的需求潜力。当收入水平上升时,同样的1元钱收入在中、西部的作用要大于东部,因为它可以派生出更多的消费,拉动更多的需求。而收入水平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表5-3和表5-4分别给出了1988~2010年和1998~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在1988~2010年的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中,东部收入和消费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140和0.123,与中部地区收入和消费增长率的平均值0.134、0.120以及西部地区收入和消费增长率的平均值0.130、0.116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1998~2010年的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中很不明显。在1988~1998年间,我国实行了多项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尤其是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政策,吸引了外资的流入,提高了东部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大幅拉升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因而在这一段时间沿海地区的收入和消费增加迅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在1998~2008年间,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国家相继推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旨在发展中、西部的政策。这些政府推行的倾斜的产业政策和东部发达地区技术外溢以及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或许是1998~2010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趋于一致的原因。

表5-7和表5-8分别给出了1988~2010年和1998~2010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其规律与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相近,即在1988~2010年的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中,东部收入和消费增长率与中、西部地区收入和消费增长率的平均值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1998~2010年的东、中、西部地区名义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比较中很不明显。在这里不再重复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