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居民消费品分为8大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居住和其他商品及服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是指居民消费的8大类商品的消费比例变化,在这8大类商品中,按照居民的需求层次,可以分为两大类:必需消费品和发展享受型消费品,一般认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和居住为必需品,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为发展享受型商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发展享受型消费品有可能变为必需品,比如手机、基础教育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变成每个居民都必须拥有的。本节的各商品大项的消费比例分别以名义消费比例和实际消费比例来分析,基期价格选择1998年,一方面,上文描述到,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8年以后相对平稳,表明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另外,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从买方经济向卖方经济过渡,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开始转变。
图3-3 八大类商品的消费比例变动趋势(不变价)
如图3-3所示,食品大项的名义消费比例从1998年的44.48%下降到2010年的36.52%,下降幅度达8.81%。食品大项的实际消费比例从1998年的44.48%下降到2010年的27.6%,下降近14个百分点。居民食品实际消费比例的下降幅度比名义比例下降幅度更大,这或许是由于食品大项这一类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在12年间下降了,即食品变得相对更加便宜。
衣着的名义消费比例从1998年的11.1%下降到2004年的9.56%,此后上升到2010年的10.72%。衣着的实际消费支出比例由1998年的11.1%下降到2004年的9.9%,此后上升到2010年的12.36%,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除去价格因素,居民衣着消费的比例在上升,而欧美国家衣着消费占比基本在3%~5%左右。我国衣着类商品消费的比例还有很大下降的空间,居民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名义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8.24%下降到2005年的5.62%,此后上升到2010年的6.7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实际消费比例从1998年的8.24%下降到2006年的5.8%,此后上升到2010年的7.5%。名义消费比例和实际消费比例变动趋势相似。
医疗保健的名义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6.5%。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的实际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6.9%,上升幅度比医疗保健名义消费比例上升幅度大,这表明居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居民的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有了增加的趋势。(www.daowen.com)
交通通信的名义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5.9%上升到2010年的14.7%。城镇居民交通通信的实际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5.9%上升到16.9%,尤其是2002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大。1998年以后,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互联网和电子通信行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因而城镇交通通信消费比例在这13年间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文教娱乐的名义消费比例由1998年12.67%上升到2002年的14.96%,此后下降到2010年的12.08%。城镇居民文教娱乐的实际消费比例由1998年的12.67上升到2006年的14.9%,此后下降到2010年的13.58%,总体呈上升趋势。
住房名义消费支出比例由1998年的9.4%上升到2010年的9.8%,城镇居民住房实际消费支出比例从1998年的9.4%上升到11%,尤其是2007年以来,居民实际住房支出比例上升较快,这段时期是金融危机后房地产调控宽松时期,这表明政策对房地产刺激作用明显。
杂项商品的消费比例从1998年以来有轻微上升,但总体变化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