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国民为中心的最终需求格局

以国民为中心的最终需求格局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从国民主体视角下审视最终需求的格局变化发现:第一,关于消费需求。李扬、殷剑峰基于我国1992~2003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考察发现,1992~2003年,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是下降的,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则是上升的。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了近3%,企业储蓄率上升了2%,政府储蓄率上升了近4%,因此这段时期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来源于企业和政府。

以国民为中心的最终需求格局

根据国民收支恒等式:

其中:C为居民消费,I p投资,I g为政府投资,G为政府消费,NX为进出口。为方便分析,假设政府每年实现预算平衡,则政府投资和政府购买等于净税收,对公式(1)两边除以Y,得:

根据公式(2)可知,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称为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

如果考虑居民和政府的消费结构,消费率可表示为下式:

其中:cR为居民消费率,R g为政府消费率,c为居民,g为政府,j为消费品种,Pcj为居民对j消费品的消费倾向。从公式(3)可以看出,决定消费率的要素包括:居民和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居民和政府消费倾向以及消费品种类数。(www.daowen.com)

在中国,从国民主体视角下审视最终需求的格局变化发现:

第一,关于消费需求。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8年的35.0%,而政府消费率基本保持稳定(国家发改委课题组,2010)。在居民消费率中,城市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到2005年上升了3%,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了8%,因此总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来源于农村消费率的下降(张全红,2009)。

第二,关于投资需求。卢中原(2003)对1992~2001年的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处于逐年上升态势,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3.8%,我国的非政府投资率呈现出急剧上升—逐渐回落—缓慢回升的轨迹。先是由1992年的35%跃升为次年的40.7%,其后逐年回落至2000年的32.8%,到2001年又回升为34.2%,但仍然低于1992~1997年间的每一年。李扬、殷剑峰(2007)基于我国1992~2003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考察发现,在资本转移相对减少的同时,政府投资相应上升。由于政府投资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其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与2000年相比,2003年政府投资占比上升了3.4个百分点,达13%强。

第三,关于储蓄。李扬、殷剑峰(2007)基于我国1992~2003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考察发现,1992~2003年,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是下降的,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则是上升的。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了近3%,企业储蓄率上升了2%,政府储蓄率上升了近4%,因此这段时期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来源于企业和政府。但是,从较长的时间序列来看,樊纲等(2009)将考察时间扩展至2007年发现,政府储蓄率变动不大,进而进一步验证了企业储蓄率的大幅度上涨。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从1992年的56%一路下滑到2007年的32%;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从1992 年的28.7%上升到2007年的48.7%;政府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在16%上下徘徊,最高为2003年,达到21.7%,最低为2004年,仅占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