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胀、利率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通胀、利率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已有研究中,我国利率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结论并不一致。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对利率上升有较大的反应,但储蓄倾向却不因此显著反应;城镇居民的消费下降对利率上升并不会相对较大提高,但其储蓄倾向却会显著反应。利率与价格在对于消费的影响上可能具有替代性。

通胀、利率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通胀与消费

已有研究表明,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与消费或消费倾向正相关余永定等,2000;吴晓明等,2007;方福前,2009),而预期通胀与消费既有正相关结果,也有负相关结果(余永定等,2000;申朴等,2003)。其中,有研究显示,城乡居民对通胀的反应强弱可能是不同的,即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对通胀反应更强,而农村居民没有显著反应(方福前,2009)。对通胀与消费显著正相关的解释包括消费者的“买涨不买落”心理,CPI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生活必需品有弱价格弹性,以及城镇等货币工资收入者比农民对物价上涨更敏感(余永定等,2000;吴晓明等,2007;方福前,2009)等。

就储蓄来说,已有研究表明,物价指数与储蓄基本为显著或不显著的负相关(张文中等,1989;赵志君,1998;刘明志,1998;李焰,1999;汪伟,2008)。这一点与上述消费与通胀的正相关互为表里。

2.利率与消费

关于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大多基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加以认识(艾春荣等,2008;臧旭恒等,2007;方福前,2009),也有的强调利率预期的作用和通胀预期的作用,以及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万广华,2001;王曦,2002;申朴等,2003)。

在已有研究中,我国利率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结论并不一致。考察名义利率与消费的研究较少,基于20世纪末以前数据的考察发现,名义利率与消费存在负相关关系或不显著正相关关系(余永定等,2000;申朴等,2003)。就本世纪之前而言,实际利率与消费之间没有显著性的结果(万广华,2001),可能是由于其数据只到1998年,未能更多地包含20世纪末期数据的原因[1]。当考察时段向近年延长若干年,以及采用事前实际利率或适应性预期(即前一期利率)时,则得到双方正相关的结果(王曦,2002;申朴等,2003)。而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直至近年的数据实证中既有正相关结果,也有不显著及微弱的负相关结果(臧旭恒等,2007;艾春荣等,2008;田青等,2008;方福前,2009)。其中,有研究显示,城乡居民消费对实际利率的反应强弱可能是不同的,即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对利率上升的反应更强而城镇居民较弱(臧旭恒等,2007)。

自改革以来,名义利率对储蓄增长或储蓄倾向大多显示较小的或不显著的正相关(张文中等,1989;赵志君,1998;刘明志,1998);部分检验发现,名义利率对储蓄倾向有微弱的负相关(李焰,1999)。实际利率与我国总体的居民储蓄大多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或只对局部居民(城镇居民)有显著但很小的正相关(张文中等,1989;赵志君,1998;李焰1999;汪伟,2008),这一点与前述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利率对消费没有产生明确的影响互为表里。

名义利率对储蓄的相关性不显著的可能的解释包括我国收入水平低和资本市场不发达而导致的资产的财富效应小、刚性储蓄目标约束性强和流动性差等原因(李焰,1999)。

3.城乡差异(www.daowen.com)

有研究显示,城乡居民储蓄对通胀及实际利率的反应强弱可能是不同的。通胀率对农村储蓄倾向(原文为储蓄率)有显著且较大的负相关,而对城市则小且不显著;实际利率对城镇储蓄率有显著但较小的负影响,而对农村则不显著(汪伟,2008)。

前述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对通胀反应更强而农村没有显著反应(方福前,2009),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对利率上升的反应更强而城镇较弱(臧旭恒等,2007)。联系起来,即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不对通胀有相对较大的反应,但储蓄倾向却有相对较大的提高;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对通胀有相对较大的反应,但储蓄倾向并不会相对较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对利率上升有较大的反应,但储蓄倾向却不因此显著反应;城镇居民的消费下降对利率上升并不会相对较大提高,但其储蓄倾向却会显著反应。

一些理论研究提出了高增长导致高储蓄假说(汪红驹等,2006),并模拟分析认为,在给定的风险规避系数下,利率变化对储蓄存款需求的影响系数为正(反之,对消费影响可能为负),通货膨胀率对储蓄存款需求的影响为负(反之,对消费影响可能为正),这些说明商品价格对储蓄存款具有替代作用。

4.小结

综合以上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判断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名义利率对储蓄或有正相关关系,但系数较小,且对消费的影响并不确定;而实际利率对储蓄及消费的关系则无法确定。价格及价格指数与消费的正相关关系以及与储蓄负相关的关系则相对比较确定。换句话说,就利率和价格来说,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与价格的关系相对更密切一些。对于近年来消费增长缓慢,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而储蓄增加来说,利率不是影响因素之一,利率手段也不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至于这是否是替代效果与收入效果的抵销,还是由于居民对于通胀反应与对利率反应的抵销,亦或因为预期,或受到流动性约束及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支配等,则各家见解不一。

利率与价格在对于消费的影响上可能具有替代性。实证结果的差异表明,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尤其是包含近年数据。另外,关于利率与消费/储蓄的关联机制这样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何对消费/储蓄失效,显然有必要更深入地结合中国情况,基于微观视角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及经验分析。关于价格变动与消费/储蓄的关联机制同样如此。一些解释如消费者的“买涨不买落”心理、CPI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生活必需品有弱价格弹性等,可能仅限于彼时彼地。

关于利率这一金融手段对调节需求结构的可疑性方面,李焰(1999)的提示或许是有益的。该文指出,根据人民银行1999年的研究报告,发现利率变化对于调节金融资产的结构有比较明显的作用。1999年5月份降息以来,主要城市的银行存款增量的确下降很快,资金主要流向股票市场。但这种居民储蓄结构的变化能否最终影响投资需求,还取决于进入股市的资金能否帮助企业扩大实业投资。但这个环节的关系似乎是不确定的。根据上市公司的情况看,许多上市公司从股市上募集资金后,往往改变原定使用计划,将资金存于银行或留在二级市场上炒作股票。除非产品市场看好,否则企业不轻易扩大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