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分析方法探究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分析方法探究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本节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根据公式可得到如下由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和最终产品的纵向价值链分工结构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产业结构模型[4]。此类因素分解模型在有n个变量时存在n!本节重点考察21世纪前后的变动,因此,选取1992年、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分别对1992~2002年、2002~2007年两个时段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分析方法探究

上一节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的新特征。从中可以看出,伴随带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由消费需求转变为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一度遭到阻滞乃至逆转。对此,本节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分析需求侧的结构变动对生产侧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就要刻画出最终需求对生产活动的带动关系,并且这种刻画需要基于多部门框架来完成。在这一领域里,最为经典的分析框架是由瓦西里列昂惕夫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

本书注意到,产业结构反映的是分工结构,而分工结构又包括满足各类最终需求的水平分工和生产各类最终产品的纵向分工这两个方面。换句话说,产业结构是由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和最终产品的纵向分工结构这两个要件构成的。沿此思路,本书首先借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构建产业结构模型,模型刻画了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和易被忽视但具有重要作用的最终产品的纵向价值链分工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各产业的均衡总产出为:

这里,x i表示各产业的总产出;fi表示对各最终产品的最终需求;aij表示中间投入系数;b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要素。

其中,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j列向量反映了i产业在j最终产品纵向分工链条上直接乃至间接承担的全部配套生产,也就是j最终产品的完整的纵向生产链[3]。在此基础上,以各产业增加值率vi=vi xi组成对角矩阵,并与列昂惕夫逆矩阵相乘,也就是进一步考虑i产业以怎样的增加值率水平完成其在j最终产品纵向分工链条上的配套生产,就得到了i产业由此得到的增加值收入uij。这就是由单位构造系(Unit Structure)(尾崎严,1980)发展而来的增加值基准分工率(藤川,1999;胡秋阳,2007),表示i产业在j最终产品的纵向价值链中的收入份额。

更为常见的是把uij称为最终需求的增加值诱发系数矩阵(刘瑞翔等,2011)。因为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将各产业的增加值表示为由最终需求经由uij所诱发的,即:

根据公式(3)可得到如下由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和最终产品的纵向价值链分工结构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产业结构模型[4]。(www.daowen.com)

公式(4)刻画了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分工结构这两方面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决定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内部因素之后,本书最终构建如下因素分解模型:

这里,C′、K′、E′分别是各项最终需求内部的产品比率列向量;c′、k′、e′分别表示消费需求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总额在最终需求总额中的份额。

此类因素分解模型在有n个变量时存在n!个(Rose,1996)。本书采用以两时点均值为基准的两极分解。相关计算均基于后述中国各年度投入—产出表。

本节重点考察21世纪前后的变动,因此,选取1992年、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分别对1992~2002年、2002~2007年两个时段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