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访友,主人热情待客,已尽地主之谊,特色美食自是不可少。席间上了正宗的“诸城烤鸡背”,一道有点意思的菜。
诸城别称“龙城”,我与此地渊源颇深,于千禧年之际曾写《龙城故事》长文,在某国家级大报刊登两个整版,一时广为传诵。
“诸城烧肉”是诸城人的乡愁,著名的吃食。猪下货煮熟,在干锅里架起箅子,熟肉置其上,锅底放红糖,灶下添火,油脂被烤出,故食之肥而不腻。红糖的烟气,为烤肉着色,端的是“秀色可餐”。
诸城是个“肉都”,肉食料理品牌林立,其中有肉食分割鸡,鸡腿、鸡胸、鸡翅、鸡头等分割处理后,余下一个鸡背架子,却被充分利用起来,用“诸城烧肉”的做法“烤鸡背”,成为一道民间小吃。
诸城“烤鸡背”爆得大名、从百姓餐桌搬上大雅之堂,盖因吴仪副总理的典故。说的是,副总理来诸城视察工作,问分割之后的鸡架子如何处理,被告知做成民众喜爱的“烤鸡背”,大感兴趣,就餐时要品尝。品尝之后,副总理大加赞赏,连连点赞。于是,“烤鸡背”名声大噪,身价倍增,上了高档酒店的菜单。此菜正宗的名称叫“烤鸡背”,因为副总理的缘故,又被民间称为“吴仪背”。当然,老百姓也就这么一说,还是沾了副总理的光,算是民间的一种尊称。
一个鸡架子就此有了名气,吃“烤鸡背”也不再简单了,有了文化。(www.daowen.com)
其一,吃“烤鸡背”,叫“放下架子吃架子”。不管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商贾巨富,要吃这玩意,就得放下“架子”,鸡架子面前人人平等,这时候,就有了“本色人生”的哲学意涵。
其二,吃“烤鸡背”,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鸡架子整个烤,适合两手抓着撕扯着吃,吃个鸡架子都不忘讲大局,要做到“两手都要硬”,这就有了“家国情怀”,有境界。
其三,吃“烤鸡背”,叫“戴套不戴套,全凭你喜好”。烤鸡背上了大席,酒楼也为客人准备了一次性塑料手套,有人怕沾手,有人则喜欢“十指大动”的感觉,戴不戴,全凭个人。此时,就是讲个性化了,自由奔放。
一个本是下脚料的鸡架子,被吃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鸡背有故事,品牌得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