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因为政府招待所裁员导致的帝国崩溃的“蝴蝶效应”。
大明崇祯皇帝有个御史叫毛羽健,官声不错,但惧内,不敢纳妾。有一次,终于将老婆打发回老家省亲,趁机在京城纳了妾。好景不长,毛御史的悍妻杀回了京城,把他好一顿收拾。毛御史极其恼火,把情绪转移到帝国的驿站系统上,正是其帝国邮政信息物流中心、各地政府招待所的功能,使得毛妻“乘传而至”。毛御史于是给崇祯上了封奏折,提请裁撤驿站,节省国库开支。提案冠冕堂皇,以穷和节俭著称的崇祯大帝准了毛御史的上奏,驿站裁员精简运动开始。在陕西,有个驿站的驿卒下岗失业了——他,叫李自成。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由此可见,自古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管子总结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更简洁的表述是成语“安居乐业”。居不安、无业乐的情况下,创业也是一个选项。有政策的支持,有舆论的引导,有资本的推动,有互联网+的神器……创业一度成为一个大“风口”,一些猪飞起来了,但更多猪掉下来了。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现实很骨感,创业成功的确是小概率事件。很多初涉社会的创业者(大学生群体为主),以失败而告终,没有多少幸运儿能够烧VC、PE的钱,大部分是烧掉了家里的钱,家庭财富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运动中被重新分配了。与消失的财富相比,挫败感将与这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如影随形。
创业如此艰难,难道就不创业了吗?当然不是,创业和创新是一对黄金搭档,不创业,创新就没有进步,这是社会主旋律。在喧嚣过后,我认为,对创业的认知,应摆脱路径依赖,另辟蹊径。(www.daowen.com)
一是建立“大创业观”,即把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重要选择都视为一次创业。自己或几个合作伙伴成立公司才是创业,这是一种“小创业观”。没有独立创业者,不是老板,但将选择的工作视为一场创业,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工作”,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推而广之,人生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创业,工作中的每一项重要工作都是创业,不管是不是老板,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创业的修行。
二是可以选择“平台创业”。陈春花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著文指出,百年管理历史,强调的是“分工、分权、分利”,互联网时代则走向了协同,即管理的“整体论”。传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与新时代协同,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是求职者招不到心仪的用人单位。在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上演“三岔口”之时,平台创业的实践应运而生,比如传统制造业的海尔模式,“平台主,小微主,创客”形成海尔创业平台上的一个个子平台;再比如电商行业的韩都衣舍模式,以“小组制”为核心的电商生态创业平台。平台创业,以平台的资源为依托,降低了个人创业的风险,培育出一些年轻的创业英雄,实现平台生态系统的共赢。
三是从小微创业、短期创业开始。创业成功的要件是核心竞争力,但大部分初创者并不具备在技术层面的革命性的竞争力,更多是在服务业寻找商机。随着服务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上升,商机无限,创业可以从小微开始,把规划放在短期,将这个过程视为“练手”,假以时日,风云际会,创业英雄会横空出世。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创业是一世的修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