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上山下乡”,是要赚钱去;中产阶级“上山下乡”,是要去找情怀;城市大众“上山下乡”,是要去看景尝鲜……城市化进程的剧变,催生出“逆城市化”现象,又一波“上山下乡”运动席卷而来。
2017年的中央1号文,指明了“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康养+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上山下乡”再加温,各界纷纷对文件作出各自的解读,于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旅小镇”“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模式纷纷亮相,新概念让人眼花缭乱。
模式、概念虽多,根在“农业”,我认为,1号文的“旅游+”,根本上应该是“农业+”,背离了这一根本,等于本末倒置,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事实上,“虚火”上升的苗头,已经显现。
我在策划“农业+”项目方面,特别重视“文化引领”的规划原则,这是项目的灵魂所在,而我们四千年农耕文化,何其博大精深矣!
在项目“文脉资源”的梳理上,我一向反对“无中生有”的所谓文化挖掘,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就像白天星星也是亮着的,只是你没有看见它而已,何须生造?(www.daowen.com)
在规划一个“农业+鱼文化”项目中,我曾用一下午时间向一位教授级“老渔夫”请教养鱼经。“老渔夫”对鱼文化有研究,建立了“鱼文化博物馆”。一个行业,照例要寻根问祖,养鱼业的祖师居然是陶朱公。陶朱公治国、经商、泡妞的本事一等一,被尊为“商圣”,位列民间“八方财神”之一,想不到还是养鱼业的祖师,著有《鱼经》,全书凡四百余字。我查阅资料,与明代黄省曾的《鱼经》相比,陶朱公的《鱼经》似系伪作,比如说鱼池内要放“神守”,“神守者,鳖也”,说是鱼能化龙,化龙的会带着鱼一起飞走,有老鳖镇守就不会飞走。这种意思,传说而已。倒是“老渔夫”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鳖在鱼池里可以吃死鱼,起净化水质的作用,防止鱼病,鱼池内养鳖,是一种生态平衡。丰富的“鱼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项目的规划设计起到了指引作用。
在东阿的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中,我在“文脉资源”梳理阶段,再次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曹植封“东阿王”,来到此地,感叹“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涕零上谢表。春秋战国时期,“阿缟”即天下闻名,植桑养蚕缫丝,《史记》中有“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曹魏时期,给曹操献策“屯田制”的枣祗,曾为东阿令,重视农桑,是一位“农圣”。有人认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是“阿邑”,即东阿,这里是中原地区丝绸主产区,丝绸源源不断运往长安,长安只是货物的集散地而已。所以,在项目的文化挖掘上,我们找到了“桑蚕文化”。有意思的是,曹植也像陶朱公,是个了不起的“祖师爷”,一个是“梵呗”祖师,日本、韩国的僧人现在还来东阿鱼山来拜祖师;一个是“杂技”祖师,这一行拜曹植,是因为他当年的娱乐活动发展成了一个行当。
啥是文化?陶朱公、曹植的先进事迹说明:文化就是会玩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