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名:让品牌更具个性化与鲜明性

小名:让品牌更具个性化与鲜明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一个品牌在客户这一端有了约定俗成的“小名”,就无异于成功加冕了。品牌的“小名”来自于消费场景。大多数品牌的“小名”,来自于消费情境下的创意灵感激荡。品牌的“小名”来自于社群之间的分享。总结一下,品牌的“小名”出现方式大体有两个:一是消费者自发命名,二是品牌管理者命名。这种情况,属于“消费者倒逼式”,在消费者端已经叫开并广为接受的“小名”,品牌管理者只能接受并应用之。

小名:让品牌更具个性化与鲜明性

“小名”是中国蛮有意思的民俗文化。民间流传的习俗认为,小名越粗贱,孩子越好养活,小名越俗越吉利。这个说法,大概与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新生儿存活率低有关系。

古代男人行冠礼以后,就有正规的字、号,再叫“小名”就不合适了,比如春秋时的晋成公,《国语》记载“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小名“黑臀”,当了国君,谁再叫“黑臀”试试,那是不想活了吧。曹操的小名知名度很高——阿瞒,有点骂街的意思。连有些人打赌起誓,也会说“谁说瞎话,骂他小名!”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小名除了在“家庭圈”“朋友圈”之外,慎用为好。

但是,品牌却不一样。当一个品牌在客户这一端有了约定俗成的“小名”,就无异于成功加冕了。

品牌的“小名”来自于客户的深度体验。通过深度体验、重复购买,使客户对品牌建立了一定的忠诚度。在这个过程中,品牌的某一功能、某一特征、某一缩略称呼、某一拟人化形象等,都可能成为方便呼叫的“小名”。

品牌的“小名”来自于消费场景。在品牌定位的方法中,有一种“情景定位法”,就是试图让消费者记住:在这种场景下,选择这个品牌最恰当。大多数品牌的“小名”,来自于消费情境下的创意灵感激荡。久而久之,在固定的消费场景,就会出现“指名购买”,这个名,大多时候是“小名”。比如燕京啤酒中的“普京”,牛栏山小瓶二锅头叫“牛二”,青岛啤酒中的“大优”,等等。

品牌的“小名”来自于社群之间的分享。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化,让“人以群分”得以真正实现。以网络词汇为例,某个社群的词语流布于网络世界时,很多人会一头雾水,直到发动搜索引擎才能找到出处。社群内分享开来,使得某一“小名”得以病毒式扩散,成为某个族群共同的“昵称”“爱称”“专宠称”,“死了都要爱”的那种。(www.daowen.com)

品牌的“小名”来自于娱乐精神。窥探、评价、娱乐……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娱乐可能是最深层次的需求。在一定的消费场景、娱乐精神激发下,某个“段子手”的创作,可能就会引发一群人的共鸣,于是,就可能催生出一个口耳相传的“小名”。这个“小名”,于是就成为沟通交流的媒介,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感受,也成为某个族群的标签。

总结一下,品牌的“小名”出现方式大体有两个:一是消费者自发命名,二是品牌管理者命名。

一是消费者命名。这个过程会比较长,消费者通过深度体验、忠诚消费、娱乐分享,会形成一个来自于消费者的“小名”。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一旦建立起口碑,就比较坚固,品牌转换成本高。这种情况,属于“消费者倒逼式”,在消费者端已经叫开并广为接受的“小名”,品牌管理者只能接受并应用之。总之,这种方式太被动,须知被消费者喊起一个“小名”来颇费周章,耗时较长,还是传统路子。

二是品牌管理者命名。在推出一个品牌时,品牌管理者对消费者群体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消费需求有洞察,提前策划给出一个“小名”加以引导,去号召同道聚于麾下,这种方式算得上一种捷径。但是,如何“植入”品牌并在特定情境下使消费者与之“发生互动”?这是值得每个品牌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也是“小名”接受度高低的关键所在。

品牌管理者们,除了无奈地让消费者给你的品牌一个“小名”之外,更好的办法应该是为你的品牌策划一个消费者喜欢的“小名”并直接推送给他们。无数品牌专家研究出的结论:消费者拥有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