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H.Dunning)试图通过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来寻求一个普遍适用的跨国投资理论框架。但是,基于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主要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而提出的,相形之下,这一理论更适合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将其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动态化,创立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此理论中,邓宁将一国投资状况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影响。他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各国经济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人均GNP低于或等于400美元)的国家,由于该国企业尚未产生所有权优势而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同时,由于本国投资环境较差而外资流入很少;处于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美元~1500美元之间)的国家,由于国内市场扩大及制度环境的改善,外资流入量明显增多,但对外投资输出较少;处于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美元~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东道国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大大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上升,人均净投资流入量开始下降;处于第四阶段(人均GNP在2600美元~5600美元)的国家,最终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净流入者。伴随着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会依次经历以上四个阶段。由此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强调一国政治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科教水平等决定了此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而动态决定对外投资的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比较全面地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