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惠贸易安排的动态时间路径分析

优惠贸易安排的动态时间路径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惠贸易安排发展的另一条可能路径是合并现存PTAs,然而,现存PTAs能否通过合并来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发展成为全球贸易集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优惠贸易安排“动态”发展路径: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相互影响角度。

优惠贸易安排的动态时间路径分析

随着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增多,越来越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些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即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关系问题。巴格瓦蒂(1993年),巴格瓦蒂和帕纳格里亚(1996年)将此问题界定为“动态”时间路径问题(“Dynamic”timepath issue),并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在假设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相互独立前提下,现有的PTAs成员规模能否不断扩大,或者多个PTAs能否不断合并发展,从而最终导致全球贸易自由化?二是在假定两进程相互影响的前提下,现存的PTAs将发展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铺路石,抑或是绊脚石?

(1)优惠贸易安排“动态”发展路径: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相互独立角度。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相互独立的前提下,优惠贸易安排(PTAs)将按照两种路径向前发展:其一是非成员国不断加入到现存的PTAs中,使得现存PTAs规模不断扩大。其二是现存的多个优惠贸易安排(PTAs)不断融合发展。因此,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动态”时间路径问题就会演变为优惠贸易安排的上述两种发展方式。

路径之一:扩大现存PTAs规模。如果非成员国能够不断地加入到现存的PTAs中,现存的PTAs将不断扩大,那么现存的PTAs能否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集团,即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鲍德温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而安德曼娜杰里、彝、邦德和塞罗普洛斯的分析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实际上,现存优惠贸易安排(PTAs)规模扩大过程中必然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非成员国是否寻求进入现存PTAs;其二是现存PTAs成员是否会准许非成员国的不断进入。较早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贾格迪什·鲍德温(1995年,1997年),他着重就非成员国寻求加入现存PTAs问题进行了系统行研究。他提取了经济地理模型(埃尔普曼·克鲁格曼,1985年)中的一个变量,结合格罗斯曼·埃尔普曼(1994年)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分析认为,在达到均衡时,最后加入PTAs国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应该与其机会成本(即获取成员国地位的非经济成本)相等。如果发生特殊的事件,例如欧洲单一市场的创建,则会减少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增加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相对经济利益,从而诱使非成员国企业游说其政府加入其中。与此同时,新成员的加入将提高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潜在经济利益,从而吸引下一个非成员国加入,即产生了多米诺效应。鲍德温假定既定成员国对任何非成员的进入都不予干涉,因此,除非试图加入PTAs的机会成本因素增长过快以致抵消了进入PTAs的经济收益,否则现存区域贸易集团将被无限扩大,最终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但是,鲍德温假定既定成员国没有任何阻挡进入的动机是不符逻辑的。当区域贸易集团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内部成员势必会阻止其进一步扩大。萨米莉·安德曼娜杰里(1999年、2003年)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鲍德温分析逻辑的缺陷。他应用库尔诺寡头垄断模型对外围国家寻求进入的动因和内部成员准许进入的意愿两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为:当唯一存在的PTA不断扩大规模时,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经济利润(内部利润)将呈现倒U型变化,并且在现存PTA涵括所有外围国家之前达到内部利润最高点。与此同时,外围的非成员国家由于被排斥在优惠贸易安排之外,使得非成员国所获的经济利润逐步下降,面临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因此,外围非成员国将迫于压力不断寻求进入。最终,按照一般的经济逻辑,PTAs内部成员将阻止持续进入,既定的PTA规模将不能达到全球范围,即无法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邦德和塞洛普洛斯(1996年)运用克鲁格曼(1991年)模型1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结论,即在吸纳所有国家之前,贸易集团规模已经使区域内福利水平达到最大化水平,即无法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彝(1996年)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

路径之二:合并现存PTAs。优惠贸易安排发展的另一条可能路径是合并现存PTAs,然而,现存PTAs能否通过合并来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发展成为全球贸易集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果随着多个PTAs间经济联系的增强,多个PTAs实现合并,PTAs优惠待遇将普及更多的国家,其歧视性本质将被削弱,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优惠待遇(全球贸易自由化)。安德曼娜杰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假设,全球并列存在多个PTAs,各国生产者不断寻求区域优惠待遇而积极促进多个PTAs的不断融合发展。安德里娜杰里的分析逻辑为:多个PTAs合并之后,优惠贸易安排内部优惠程度将不断扩大,成员享受的差别性待遇也将增多。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者享受到优惠待遇,PTAs内部生产者将考虑自身经济利益而阻止PTAs进一步合并,即多个PTAs难以不断合并,扩大为全球性贸易集团。

(2)优惠贸易安排“动态”发展路径: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相互影响角度。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相互影响前提下,优惠贸易安排(PTAs)的“动态”发展路径问题就演变为现存的PTAs将发展成为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铺路石,还是绊脚石?近些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存在很大的分歧。利维、克利须纳、安德曼娜杰里、卡伯特,德梅洛和欧拉尔格等学者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存PTAs是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绊脚石,将阻碍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艾瑟尔、劳伦斯、韦、弗兰克尔和斯坦因等学者则持肯定观点,认为现存PTAs是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铺路石,将有利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最终实现。

否定观点:利维、帕纳格里亚和芬德利、克利须纳、卡伯纳、德梅洛和欧拉尔格等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学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得出PTAs的歧视性本质将增强,从而偏离多边自由化进程的结论。利用中点选民模型,利维(1997年)研究表明,在H-O框架下,PTA既不会促进也不会阻碍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但是,在规模报酬递增假定前提下,PTAs将削弱对多边贸易自由化道路的政治支持。他强调:“双边自由贸易绝对不能增加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政治支持。”帕纳格里亚和芬德利(1996年)、卡伯特、德梅洛和欧拉尔格(1996年)得出结论,随着现存PTAs的深化,PTAs将促使内部成员不断游说,提高对非成员国进口的保护程度,进而促使整个贸易体系偏离多边贸易体系。克利须纳(1998年)则采用三国寡头垄断模型研究得出,建立FTA将降低其与其他国家进行互惠关税减让的意愿。在贸易转移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行性的多边自由化进程将被迫停止。(www.daowen.com)

以上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及公共选择学角度进行分析,而理查德森、巴格瓦蒂、帕纳格里亚和芬德利等学者则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PTAs将提高对外关税率,提高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最终阻碍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巴格瓦蒂(1993年)研究认为,由于越来越高的内部保护水平将替代自由化进程,所以试图通过自由贸易区(FTA)来实现贸易自由化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在当前对外税率低于GATT限制关税水平的情况下,FTA可以提高关税来增加保护:另一方面,在实际关税与限制关税相一致时,FTA也可以运用反倾销等措施提高保护水平。帕纳格里亚和芬德利(1996年)、克鲁格曼(1991年)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同时,帕纳格里亚和芬德利进一步指出,随着对外关税率的提高,福利增加型FTAs将转变为福利减少型FTAs。而克鲁格曼则认为,当全球存在三个大贸易集团时,世界福利水平将达到最低点。另外,巴格韦尔和施泰格(1997年)具体分析了转型时期FTAs对多边关税合作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在短期内,FTAs将导致较高的多边关水平,进而阻碍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们同样分析了关税同盟(Cus),认为从长期角度来看,多个Cus融合成一个大规模的Cus之后,将形成市场势力效应,从而提高多边关税水平。

肯定观点:与上述讨论相反,也有部分学者支持区域贸易自由化,认为优惠贸易安排(PTAs)将作为“铺路石”促进实现全球自由贸易。例如,鲍德温(1997年),艾瑟尔(1998年),劳伦斯(1999年),帕洛尼和惠利(1996年),韦、弗兰克尔和斯坦因(1995年、1996年)和弗兰克尔(1996年)等。韦、弗兰克尔和斯坦因(1995年)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最佳路径是从优惠贸易安排开始。自由化的演进路径为:开始于两国间的优惠贸易安排,扩展到洲内优惠贸易安排,再到大洲之间,最后达到全球的贸易自由化。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优惠贸易安排可以帮助维持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与多边贸易自由化共存共荣。比较典型的研究为卡伯特、德梅洛和欧拉尔格,凯若琳·弗罗因德和艾瑟尔的研究。卡伯特、德梅洛和欧拉尔格(1999年)提出,由于有选择的自由化进程以及原产地原则可以弥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损失,因此优惠贸易安排尤其是FTA可以帮助维持多边贸易体系。凯若琳·弗罗因德(2000年)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当多边关税率较低时,参加PTAs获得的福利水平将高于迈进自由贸易进程的福利水平,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如果多边贸易自由化目标不能完全实现,那么在继续多边自由化进程的同时,各国在PTAs以及多边贸易自由化道路上交叉融和进行,将不失为一种现实可行的策略。因为,在多边关税水平较低情况下,PTAs成员国既可以获得多边贸易自由化收益,也可以因为参与PTAs而改善其贸易条件。另外,考察当前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欧盟与非洲北部国家间的合作协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PTAs正由北向南逐步发展。艾瑟尔(1998年)也支持此观点,并运用模型验证表明南半球优惠贸易自由化正是北半球多边自由化的结果。

伴随第二次区域贸易安排浪潮的兴起与持续发展,PTAs的本质、优惠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自由化关系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广泛的关注,而且讨论仍在进行中。经济学者采用不同模型,从不同角度分别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结论褒贬不一,没有形成统一观点。总体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仍持否定态度,强调区域贸易自由化将阻碍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贸易自由化本身也不一定会不断扩展规模,最终实现全球自由贸易。事实上,PTAs已经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各种理论探讨有待于实践的验证。因此,如何规避PTAs的弊端,克服PTAs带来的系列问题,引导其向合理方向发展将是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经济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已经就PTAs引起的部分问题达成了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拌面碗”关税现象,即相互交叉发展的PTAs将使得对同一产品的征收关税由于原产地不同而发生混乱。对此问题,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学者一致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速最惠国(MFN)自由化进程;一旦对外关税下降为零,关税优惠以及“拌面碗”关税现象都将自动消失。

PTAs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我国也将顺应时代背景,根据自身需要同周边国家建立各种优惠贸易安排。事实上,近些年来,东亚区域合作呼声越来越高,各种优惠贸易安排不断出现。因此,总结优惠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剖析PTAs的本质以及由此带来的系列问题,将有助于我国解决建立PTAs后的系列问题,趋利避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