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也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这些考察主要从中国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出发。
(1)国外对中国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现状。关和科特斯米特斯(1991年)首次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将中国年度数据分为1952~1985年和1952~1978年两个时期,以分析中国实际人均收入与出口占收入比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1952~1985年期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在1952~1978年期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关和郭(1995年)利用取对数后1952~198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双变量系统VARL模型的格兰杰(LR统计量)检验,在同时考虑了人口、国内投资占国民收入比率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支持ELG假设。尚和孙(1998年)以1987年5月至1996年5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使用时间序列的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他们以工业产出、出口、进口、投资、劳动力以及能源消耗六个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对变量进行ADF单整检验的基础上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ELG假设。结果发现出口和工业产出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2)国内对中国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沈程翔(1999年)利用取对数以后1977~1998年的年度数据,在一个双变量系统和五变量系统VARD模型中利用格兰杰(F统计量)因果检验及协整检验,检验了“中国出口贸易导向经济增长”假说,发现中国出口与产出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联系,但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刘晓鹏(2001年)也利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对1952~1998年间中国的GDP、进口额、出口额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并利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结论:从增长率角度来看,在对外贸易的各方面因素中,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是很显著。孙众林(2000年)利用中国1984~1996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结论:在5%的显著水平上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与经济增长没有关系,而在10%的显著水平上,经济增长促进了贸易增长。
赵陵、宋少华、宋泓明(2001年)利用1978~1999年的年度数据,在一个三变量系统VECM中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ADF与PP单位根检验,JJ协整分析技术及AIC、SC准则,分析了中国实际出口与实际GDP的关系,发现中国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是短期的,而长期内并不明显。杨全发和舒元(1998年)利用巴拉萨-费德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1978~1995年)进行回归分析,并将出口商品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开,进一步研究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是出口贸易就整体而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我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且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比较显著。赖明勇等(1998年)利用简单的线性回归,也得出了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小的结论。(www.daowen.com)
石传玉、王亚菲、王可(2003年)利用1952~2000年中国GDP、进出口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中国GDP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短期内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即短期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在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林毅夫、李勇军(2003年)通过联立方程组,得出了中国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