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2020年中国的财政政策
1.从“积极有为”转为“提质增效”
2019年和2020年中国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财政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相比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提法更加克制、回归中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向潜在增速修复,逆周期调节政策逐步退出,财政政策回归常态。
2019年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09 475.01亿元,完成预算的98.4%。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 328.46亿元,支出总量为110 803.47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为18 300亿元,与预算持平。2019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1 261亿元,增长18.9%,进一步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1]。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2020年的财政工作有力推动了经济恢复和社会大局稳定。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8.29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24.56万亿元,减负超过2.6万亿元,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发展。民生兜底工作得到重点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绩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基本确立现代财政制度框架。
2.多措并举保障市场活力
2019—2020年,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而财政支出增长刚性较强,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尤其疫情暴发蔓延时,全国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地方财政运转尤为困难。在严峻形势面前,财政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多措并举保障市场活力。
2019年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通过统筹收入、赤字和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方式,加上中央和地方实施压减一般性支出、收回长期沉淀资金等措施,2019年预算安排财政支出超过23万亿元,增长6.5%;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安排财政赤字2.76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3 8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8 000亿元。
2020年疫情暴发蔓延时,多措并举保住市场主体,使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一是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亿元,采用奖补结合的方式,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等政策性引导较强的地方予以奖补激励,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发展。二是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放宽小微企业申请条件。中央财政专门追加20亿元预算,全年共拨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38.20亿元,同比增长54%。三是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大幅拓展,担保费率明显降低。2020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金额为4 224亿元、担保户数27.4万户,支小支农业务规模占比为97.6%,合作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95%,累计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突破7 000亿元,已确定12家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首批股权投资对象。四是对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暂免征收缓税利息,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使加工贸易企业困难有效纾解。五是灵活调整关税,完善关税排除制度体系,中美经贸摩擦对企业的影响得到缓解。落实中美磋商共识,及时调整部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开展市场化采购排除,降低企业进口负担,稳定双边经贸关系。[2]
(二)2019—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以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现“六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坚持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方向,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灵活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www.daowen.com)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19—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在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基础上,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供求平衡。
2019年,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5 465亿元,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753亿元、1 239亿元、1 190亿元、2 284亿元,期末余额为1 021亿元[3]。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020年,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1 500亿元,期限均为1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6 000亿元、4 000亿元、17 000亿元、24 500亿元,期末余额为51 500亿元,比年初增加14 600亿元[4]。
2.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适时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春节开市后向金融市场提供了1.7万亿元的短期流动性,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通过下调法定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营造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并落实好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分三批次安排3 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 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3.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建立“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其中,1月和9月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3万亿元。自5月起分三次定向下调服务县域的农商行存款准备金率2至3.5个百分点至农信社档次,自10月起分两次下调仅在本省经营的城商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定向降准共释放流动性约4 000亿元,全部用于发放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定向降准旨在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当地,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支持经济恢复发展。202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3月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2019年度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标的银行给予0.5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此外,对此次考核中得到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优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降准 1 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5 500亿元。4月宣布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仅在本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 000亿元。同时,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以上措施增加了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推动金融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严重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