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经济制裁对无辜平民施加的痛苦远远大于被制裁国的领导或政治精英。由于经济制裁机制各不相同,因而对被制裁国经济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专家认为部分经济制裁可能只使被制裁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大部分的经济制裁使被制裁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1996年一个研究报告表明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使伊拉克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0%。事实上,一旦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对于贫穷的被制裁国的平民而言,就意味着灾难的到来。随着伊拉克经济制裁对平民造成的不利影响的证据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家们都承认了经济制裁的这种副作用,并对人道主义影响可否因为其初衷而具有正当的理由的问题提出种种疑问。特别是在国际红十字会这个备受尊敬的非政府的机构里,经济制裁的批评家们几乎形成了一个有力的同盟。1995年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联合会在世界灾情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其对经济制裁的人道主义影响的关注。1998年11月28日,在红十字会的大会上,红十字会主席特别关注伊拉克的局势,他说:“伊拉克平民中的弱势群体为之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他同时呼吁建立一种评估和监督制裁影响的机制。
正因为如此,有人曾用十分诙谐的口吻道出了联合国经济制裁的尴尬境地,说:“联合国正在用经济制裁的手段惩罚它最终要解放的人民。”[1]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经将联合国经济制裁机制比作“一台笨拙的机器”,这台机器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那就是:通过对被制裁国的弱势群体施加痛苦来对那些不关心百姓疾苦的被制裁国的领导人施加压力是否合法的问题。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联合国经济制裁能否做到既不伤及无辜,也不违反国际法,又具有很高的效率?[2]1995年1月19日,在安理会举行的一次讨论中,斯里兰卡大使尼哈尔·罗德里戈(Nihal Rodrigo)也十分欣赏这种观点,他说,安理会在做出制裁决定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经济制裁可能对平民造成的影响,并应该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如何解决联合国经济制裁对被制裁国平民的人道主义影响的问题是当前联合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一方面联合国要提高制裁的效率,而另一方面联合国又要将经济制裁的人道主义的影响降至最小。而事实上这两者存在“二律背反”的特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