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可以依托科技教育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型产业集群、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和协同发展机制,增强珠江三角洲汇聚创新资源的效能;研究借鉴硅谷、伦敦以及东京等典型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功经验和创建模式,将广州建成国际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相结合。
在空间上,立足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整合创新资源,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市功能布局和科技创新布局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动力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拓展广州科技创新空间和全程创新服务,培育广州发展新动力。
1.明确主导产业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科技创新产业
先进制造领域。积极推进包括3D打印和数字化车间在内的智能成套装备发展;继续发展机器人技术,加强工业机器人本体和服务机器人研发,积极推进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包括新型传感器、运动控制系统等在内的智能模块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推广智能装备系统集成,支持系统集成商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等方向拓展业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大数据及信息服务,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发展,包括高速光传输设备、高端核心路由器与交换机、5G系统设备核心部件,以及新一代通信设备和关键软件平台的研发;积极突破包括TFT-LCD在内的新型显示技术,加强大尺寸面板产品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打造千亿元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基于个人和家庭应用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电子产品。
生物与健康领域。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包括基于基因信息和分子标志物的精准治疗技术,以及基于新靶点、新结构、新功能的抗体、蛋白、多肽、核算和免疫细胞治疗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制新技术;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包括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肿瘤治疗器械及设备、医疗急救及移动式医疗装备、生物材料3D打印装备等高性能医学检验医疗装备及器械;发展远程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及设备,推进健康大数据与健康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
新材料领域。发展功能涂层材料、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加大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突破新型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技术及生产工艺,逐步发展智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形状记忆材料、智能高分子膜等智能材料;加快发展先进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合金材料,满足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
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整车,提高新型节能高效发动机及控制系统、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装备及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池关键技术;提升充电设备、总线通信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突破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控制系统、车辆协同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航空与卫星应用。推动航空电子、航空传感器、航空航天3D打印装备等航空设备制造领域的研发和生产;着力提升飞机维修与改装服务能力;继续发展无人机技术,突破机体复合材料、飞行控制系统、快反数据链系统、地面控制系统等无人机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导航基带和芯片,突破卫星定位数据处理、大规模空间数据分析、高精度测绘等卫星应用技术;着力培育为智慧交通、智能工业和智慧公共安全提供支撑的卫星系统集成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展大型集装箱船、新兴动力装置LNG运输船、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前瞻性布局超级节能环保船、高性能执法作业船舶、智能船舶等高性能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方面,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及关键设备、海洋监测探测仪器设备、临港机械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系统;突破深海锚泊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海工装备。
2.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大力拓展科技创新发展新空间
紧密结合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把城市功能布局和科技创新布局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动力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大力拓展科技创新发展新空间;发挥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引领作用,将广州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之芯”;以广州CBD和广州开发区为“创新双核”,重点布局“一带一廊”科技创新产业空间,实施“科技小镇”和“多点支撑”战略,拓展广州科技创新空间和全程创新服务,推进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
(1)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广州创新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连同深圳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7个地市,共同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1+1+7”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分工格局,推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以广州高新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为平台,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通过机制创新、网络构建、全球链接、资源整合,实现创新环境开放、创新主体开放、创新要素开放、创新应用开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知识经济先锋区及创新文化繁荣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重点在对外开放合作、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引领知识产权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发展。(www.daowen.com)
(2)培育“双核驱动、一带一廊”的创新创业空间
发挥中心城区“黄金三角”和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核驱动”作用,以珠江为纽带,重点建设珠江经济创新带和广州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创新要素、高端资源集聚的创新创业空间。
中央创新服务驱动核。重点推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员村国际金融城、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融合发展,构成中心城区集聚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黄金三角”。打通该区域内广交会商贸、电子商务、金融和商务服务等功能,融入科技服务、科技金融、“互联网+”等创新要素,相互嫁接,建设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创新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主的知识创新和科技服务型中央创新区。
开发区科研创新驱动核。抓住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机遇,发挥广州的核心和龙头作用,加强规划,统筹建设,以广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中的核心,强化保障,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等广州国家高新区“一区五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形成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一带一廊。以珠江为纽带,聚焦珠江、流溪河、增江和东江水道沿岸一定范围,实施珠江沿岸整体规划,加强珠江两岸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把沿岸优势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构筑珠江经济创新带。重点打造以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民营科技园、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为核心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
(3)打造“创新之芯、多点支撑”的创新空间格局
加强科技创新区域统筹规划和发展协调,促进科技创新区域科学合理布局,依托各行政区现有创新资源与优势,整合全市各类科技园区,提升改造特色专业镇或产业集群,形成以各类高新科技园区和“科技小镇”为“多点支撑”“各区联动”发展的创新空间格局,将广州打造成为广东省知识技术创造、创新创业的主要空间载体,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创新空间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广东省的“创新之芯”。
重点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对标国际先进创新区域,促进互联网创新要素集聚,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形成广州科技进步新引擎。推进广州高新区(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天河智慧城(即天河软件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番禺节能科技园、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海珠区科技产业基地琶洲园区、广州花都空港创新园区、从化明珠工业园、南沙明珠湾核心区、明珠科技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等“一区十八园”建设,形成多点支撑,各区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
支持各区联动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支持各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载体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区承载产业的错位发展。支持越秀区打造成为广州地区“科技+”发展示范区,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区;支持荔湾区重点建设白鹅潭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区、东沙大宗商品交易总部集聚区、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总部集聚区和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等四大创新空间;支持海珠区加快推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发展;支持天河区重点建设发展天河软件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支持白云区重点打造国际健康医疗产业基地;支持黄埔区推进、谋划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园、状元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华南新材料创新园、中以生命科技园、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园、黄埔智能产业园、知识产权服务园、检验检测集聚区等创新载体,打造国际创新创业先行区;支持番禺区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共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发展大数据服务业;支持南沙区打造粤港澳合作科教创新集聚区;支持增城区通过创新驱动、“互联网+”、产城互动等路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花都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光电产业、装备制造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从化区重点建设明珠工业园新能源产业基地,并依托于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实现绿色崛起。
(4)实施“全城创新”战略,推进全城“创新空间”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走廊。统筹推进广州市现有创新创业园区联动发展,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和科研机构集聚区,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国家新区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园区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办理平台。沿珠江两岸打造广州创新带,科学布局其他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建设,以创新带为核心,形成带园互补、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利用南沙国家新区的政策优势,重点建设广州南沙新区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产业基地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专业镇转型升级示范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镇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一批、提升完善一批技术研发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专业镇内的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商会、协会等成立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联盟。通过组织创新推动科技创新,逐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专业镇创新升级发展。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重点支持产业上下游技术协同创新。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一批生物技术重大项目,打造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集群。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价值创新引领,完善创新生态环境,积极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