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面积、经济总量上比旧金山湾区都多一点,但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三大湾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在科学发现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外的主要全球城市和四大湾区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广州、深圳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外界科技合作最紧密的三大城市,如何重建“三核”的共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

1.创新发展和经济高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方面的差距不大,但在国际影响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环境品质等“软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以1%的土地面积、5%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及25%的出口,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在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面积、经济总量上比旧金山湾区都多一点,但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三大湾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2018年数据为例,产业结构上,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为66.1%,低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77.0%、83.5%、72.1%[4];在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上,粤港澳大湾区为每平方千米1.65亿元,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这一数值则分别为3.44亿元、4.60亿元、3.09亿元。

2.核心技术和创新引领能力还相对较弱

大湾区内部分大企业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较为固化,缺乏创新动力,导致创新投入不足,设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珠江三角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0%,而江苏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研发机构的比例高达40%以上。广东省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仍然依赖技术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缺乏。广东省主导产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关键技术和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深圳就有近170万家中小企业。多数中小企业受制于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仍以模仿创新的模式进行“贴牌生产”等,虽生产数量较多但仍不具备形成品牌的能力,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以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跟随迭代创新为主,原创性、自主性、引领性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是全球技术发明、成果转化等应用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基础科研、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等短板是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忧。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较为完善的生产制造体系,在产业技术发明上媲美东京湾都市圈,而在基础研究成果上则远远落后于其他全球创新中心。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2017年深圳和香港的PCT申请五年滚动数量连续三年排在全球第二位,仅次于世界第一位的东京都市圈。在国内,深圳处于霸主地位,2017年的国际专利PCT申请量约占全国的43.5%,甚至是北京、上海两市之和的两倍。但在科学发现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外的主要全球城市和四大湾区都存在较大的差距。2017年SCI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粤港澳大湾区约为10万篇,仅为上海的一半,北京的1/4。可见,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全球高端创新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发展要不断向综合创新中心靠拢,基础科学研究、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建设可能构成创新发展的主线。

3.科技服务和生产制造的协同相对较弱

香港拥有多所全球知名的大学,但其科技创新面临着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市场不够、技术试验缺乏完备工业体系支持等一系列困境。香港要想打通科技创新与生产制造环节梗阻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内地生产制造及市场体系当中,发挥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规避产业空间错配的资源效率损失;同时,金融配套服务支持不足,金融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程度有待提升。目前,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为传统产业,新经济行业占比仅3%,深交所新经济行业占比也仅为12%,都远低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60%和纽交所47%的比例。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难以满足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近两万家高技术企业,其中大部分属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非常大。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规模有限,大量小微科技型企业难以通过区域资本市场融资。

4.东强西弱和东软西硬的格局依然明显

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早期受香港的带动影响,形成了以深圳—广州为双核的珠江口东岸高新产业发展集聚带,并高度集中在环珠江口的内湾区地带,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东西两岸在空间上形成“东轻西重”的大格局。东西岸的产业差异也非常明显,并缺乏较好的协同创新发展。珠江口东岸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等一些电子信息产业等轻工业为主),珠江口西岸则以广州、佛山为核心,形成机械装备制造业走廊(汽车、家电、船舶等一些机械装备产业等重工业为主)。

5.三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合作有待加强(www.daowen.com)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在产业和功能分工上各具特色,但科技创新合作仍有待加强。多年竞合中,广深港形成一定的错位发展格局。港澳具备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和资本实力,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联系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当前的资源和在创新网络中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深圳和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创新资源最佳、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其中深圳的创新总量在全部省份中占主导地位,2000—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均维持在约占总量35%的水平,创新发展能力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的领先地位。此外,深圳拥有一批创新能力领先的企业,这些企业各自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在湾区企业中占绝对优势,且其自身优越的创新发展条件,在吸引人才、资源、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广州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虽略逊于深圳,但是在广东省的合作创新网络中,与深圳同样占有绝对优势,且合作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其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与深圳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能力发展模式不同。从2000—2018年广深两市专利申请人的构成来看,深圳以企业为主,广州以高校为主(表4-2)。广州、深圳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外界科技合作最紧密的三大城市,如何重建“三核”的共赢合作模式(图4-2),减少无序竞争和资源内耗,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

表4-2 2000—2018年广深两市主要专利申请单位及数量比较

图4-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图

6.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制度差异依然较大

粤港澳三地的制度差异大,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创新主体的合作需消除体制障碍。区域内创新合作的制度安排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各创新主体协同共进的重要保障。由于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社会制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跨境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推高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的成本,不利于创新要素与创新主体的跨区域流动。首先,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的关税区,且城市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诉求、利益也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阻碍三地协同创新。其次,粤港澳三地所用法系不同,三地在立法、司法、执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市场主体在三地开展创新合作存在法律不确定性。香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比较完备,覆盖产权申报、评估、认定、保护、纠纷处理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而内地的产权保护体系仍在完善中。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程度较低,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的手续烦琐,导致内地高新技术企业难以充分利用香港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此外,三地尚未形成科技创新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各城市创新发展的规划存在重叠交叉,易导致重复布局、重复建设,不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

【注释】

[1]香港贸发局.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https://research.hktdc.com/sc/article/.访问时间:2020年4月16日。

[2]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2018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2019年11月8日。

[3]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9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香港贸发局.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https://research.hktdc.com/sc/article/.访问时间:2020年4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