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同创新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九市地理相近、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明显,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协同创新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2.协同创新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要素驱动阶段。生产成本竞争驱动制造业内部分工和全球转移,新兴国家或地区通过OEM、外包等合作方式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并不断形成产业集聚。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先行的制度优势、充足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社会文化相同的人文优势,创造了优势互补的“前店后厂”跨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2)投资驱动阶段。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生产供应体系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价值链前后两端环节不断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在城市中心集聚,在金融资本主导时期表现为规模化和中心化趋势,城市化快速推进、规模和综合效应不断显现。
(3)创新驱动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词频搜索发现,规划纲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分别是“合作”(169次),“创新”(130次)和“国际”(105次)。对比近期另外两个国家级规划《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雄安新区的高频词是“生态”“创新”和“公共”;长三角的高频词是“创新”“生态”和“环境”。可见,协同创新是新时代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任务。
3.创新驱动型经济能量迅速迸发(www.daowen.com)
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创新型经济能量迅速迸发。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发文量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1 352篇迅速增加到2016年的56 868篇,26年间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15.47%(图4-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从2013年的71 037件迅速增加到258 009件,是东京湾区的近两倍、旧金山湾区的五倍多、纽约湾区的六倍多;年均增速高达35%左右,远高于其他三个湾区。同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达到2.14万件,是东京湾区的3/4,是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三倍;增速均远高于其他三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率为32%,东京湾区为0.13%,旧金山湾区为5.01%,纽约湾区为-3.11%。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129家企业来自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则有20家,深圳、香港各占7家;国内500强企业中,总部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有86家,占比近1/5。其中,总部在深圳的企业最多,共有32家。行业涉及金融业、房地产、互联网、制造业等领域,呈现强劲的发展能量和创新能力,也是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图4-1 粤港澳大湾区期刊论文与发明专利图
资料来源:马海涛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地理学报,2018年12期。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
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旧动能加快转换。2018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2 704.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8%。2019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80.7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33万件;专利授权总量52.74万件,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5.97万件。2019年,广东省《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7万件,居全国首位。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29.59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6.08件;广东省共有7.8万家企业申请专利60.02万件,其中2.9万家企业有发明专利申请16.62万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超5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8万亿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35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3家,省工程实验室10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 407家。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80万人年(折合全时当量)[3]。
5.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利好不断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突出强调其全球影响、领先地位和中心作用。2019年8月18日中央出台重磅文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也是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之后,粤港澳大湾区迎来的又一个国家级战略和政策利好。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和三种法律制度”,积极探索各种体制机制创新。2008年,深圳率先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2014年,批复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于2014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涵盖南沙新区、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等三个片区。2015年,国务院批复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等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构成“1+8”的格局。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