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创新分工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创新分工特点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业间和城市间均体现一种分工格局。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同构性有一定提高,同时创新功能的集中程度也在提高,表明城市分工形成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链分工的演化趋势。广州与深圳的互补广州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拥有创新优势领域最多的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创新分工特点

1.创新活动的行业分布

图3-4用气泡图的形式展示2014—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分行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图中气泡越大,代表专利授权数量越多。由图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创新产出向部分城市和部分行业集中,其中主要集中在电信服务(I63)、电子设备(C39)、医药制造(C27)、电气机械(C38)等行业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香港东莞佛山。行业间和城市间均体现一种分工格局。

图3-4 2014—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分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

有学者认为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主要有两种专业化分工形式,一是根据比较优势生产不同技术等级的产品,二是根据比较优势从事不同的产品生产环节(张若雪,2009)。从第一种分工形式看,不同技术等级的产品生产所要求的研发强度不同,不同地区在进行不同等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会造成创新产出方面的差异。例如深圳聚集着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企业,使得深圳在这一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城市。类似的,香港在医药制造(C27)上的专利数量最多,广州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C26)上的专利数量最多。所以由自身的产业基础带来的产品分工,也会带来创新活动在产业间的分工。从第二种分工形式看,研发属于生产环节中要求较高的一环,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对于外围城市将承担更多的研发功能。从图3-4可以看出,深圳、香港、广州几座城市大部分行业的发明专利数量均高于其他城市,并不能说几乎所有产业都集聚在中心城市中,而更多的是产业链环节上的分工。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创新分工也具有两种形式,一是创新功能在产业间的分工,即各个城市依据自身产业基础,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创新活动;二是创新功能在地区间的分工,即由于资源要素的集聚使城市间产生产业链分工,部分城市专业进行创新活动,部分城市专业进行生产活动。

2.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分析

根据RTA计算公式计算出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34个行业的显性技术优势,并根据前文的筛选标准确定各城市的优势领域,为方便判断分工格局,用色阶图形式对结果进行展示。图3-5表示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的创新分工格局,图3-6表示2005年和2015年的产业分工格局。图内色块表示该地区在该行业上具备比较优势,色块中的数字为显性技术优势系数(或产业区位熵),色块的颜色越深表示集聚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图中的空白部分表示不具备比较优势。由色阶图可以直观展现城市群创新活动和产业活动的布局、分工和同构等现状。

图3-5 2004—2006年与2014—2016年创新分工格局比较

(1)总体趋势

由图3-5可知,与2004—2006年时间段相比,2014—2016年在技术创新上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更加集中于中心城市。在2004—2006年间,由于发明专利的整体数量较低,比较优势更容易显现,地区差距也较大,香港在发明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而2014—2016年,珠三角九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数都经历了10倍以上的增长,数量上与香港的差距相对降低,但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几乎全部集中在广州、深圳、香港、佛山和东莞五个城市中。

由图3-6可知,从产值(就业人数)上看,2015年比较优势产业在城市群中的布局更加分散,外围城市拥有的比较优势产业数量相对增多。2005年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中只有一个城市拥有的比较优势产业有10个,2015年下降到6个,三市以上共有的产业由2005年的11个上升至13个,优势产业的互补性降低。类似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C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0),木材加工和制品业(C20)等的比较优势向外围城市扩散。

图3-6 2005年与2015年产业分工格局比较

综上所述,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几乎包揽了所有行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功能集中度很强,但在产业本身的集中度方面有所降低。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同构性有一定提高,同时创新功能的集中程度也在提高,表明城市分工形成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链分工的演化趋势。对比图3-5和图3-6可以发现,在某种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在该产业创新方面不一定具备比较优势,同样,拥有创新上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一定是这个城市的优势产业,这是产业链分工的一个具体表现。(www.daowen.com)

(2)广州与深圳的互补

广州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拥有创新优势领域最多的城市。在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广州市在技术创新上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数量增多,涵盖绝大部分行业,优势较为突出的行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A)、农副食品加工业(C13)、金属非金属矿采选(B08/09)、化学纤维制造业(C28)等。从产值角度看,广州市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6/3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烟草制品制造业(C16)等行业一直是广州的优势产业,但区位熵大多有所下降。综合来看,广州市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越发明显,在产业集聚上的优势有一定下滑,有许多在创新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非广州自身的优势产业,反映了广州市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向产业间横向发展,承担了许多产业链的创新功能。

深圳市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专利数量最多的城市,但可以发现深圳市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产值上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不多,体现出与广州市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在十年的时间间隔中,深圳市的比较优势产业基本维持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仪器仪表制造业(C40),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I63),专用设备制造业(C35)上,这些行业均属于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表明深圳在高技术行业上的集聚优势明显,并且从区位熵数值可以看出集聚效应越来越大。其次,深圳市在创新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基本上是自身的优势行业,与广州市相比,深圳市是在自身产业优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优势,是产业链纵向发展的模式,在电子设备制造及服务上一直牢牢掌控着绝对优势。并且,深圳市在创新方面的优势行业与广州形成了互补。

(3)广深港的比较

2004—2006年,香港的科技创新优势遥遥领先,三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已达34 609件,而当时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仅3 180件,广州不足2 000件。那一时期香港在所有行业领域的专利数量均超过城市群其他城市,优势突出的行业主要为医药制造、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大多是高新技术领域。经过十年的发展,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到2014—2016年,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已超过香港,广州与香港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这一时间段内,香港的创新优势较为突出的行业包括医药制品(C27)、专用设备制造(C35)、皮革制品(C19)、纺织服装(C18)等,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逐渐被深圳和广州所取代。通过观察图3-5中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城市的分工情况,可以发现这三个城市具备创新优势的领域基本没有重合,且优势领域的加总基本囊括了所有行业,表明广州、深圳和香港形成了良好的分工格局,具备深度合作的基础。此外,澳门的技术创新虽然总体规模偏小,但在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C24)中具备创新优势,同样是进一步合作的方向。

(4)其他城市的分析

佛山市和东莞市的发展模式比较类似,故放在一起讨论。首先,佛山市和东莞市是在产值方面具有最多优势行业的城市,属于工业重地,其中佛山在五金制品方面的优势较明显,东莞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优势较明显。其次,由于工业基础良好,两个城市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基本围绕自身的优势产业,在十年的跨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数量均增加,但更多体现在传统行业中。佛山市和东莞市是在加强产业基础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但两市存在一定的同构化现象。

中山、江门、惠州、珠海、肇庆这几个城市不论在产值方面还是创新方面具备的优势均比较小。在十年的跨度中,这部分外围城市在产值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数量增多,但在创新上的优势几乎全部向中心城市集聚,反映了外围城市更多地承担了生产功能。其中,中山、江门、珠海这三个珠江西岸的城市在医药制造业(C27)、化学纤维制造业(C28)上的生产优势较为明显,惠州和肇庆在农业之外,承接了石油化工、木材加工和金属制造等产业的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