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Web概念简介及不同版本的特征

Web概念简介及不同版本的特征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Web 1.0Web 1.0是关于来自一些主要公司的杀手级应用程序的出现。②Web 1.0的盈利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③Web 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Web 2.0Web 2.0是相对于Web 1.0的新的时代,指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的模式,为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而生成的内容故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即Web 2.0。④Web 2.0网站与Web 1.0没有绝对的界限。⑤Web 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Web概念简介及不同版本的特征

(1)Web

Web的本意是蜘蛛网和网的意思,在网页设计中一般被称为网页。现广泛译作网络、互联网等技术领域。主要有三种形式的表现,即超文本(hypertext)、超媒体(hypermedia)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2)Web 1.0

Web 1.0是关于来自一些主要公司的杀手级应用程序的出现。人们往往认为它们是网站,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些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功能丰富,容易上手,扩展性强。其特征为:

①Web 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使用对于网站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②Web 1.0的盈利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

③Web 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这一情况的出现,在于门户网站本身的盈利空间更加广阔,盈利方式更加多元化,占据网站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增值意图,并延伸到主营业务之外的各类服务。

④Web 1.0的合流同时,还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⑤Web 1.0不以html为语言,在1.0时代,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Web 1.0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虽说各网站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不同,但第一代互联网有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基于点击流量的盈利共通点、门户合流、明晰的主营兼营产业结构、动态网站。在Web 1.0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其中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浏览器,Yahoo提出了互联网黄页,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受大众欢迎的搜索服务。

(3)Web 2.0

Web 2.0是相对于Web 1.0的新的时代,指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的模式,为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而生成的内容故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即Web 2.0。

Web 2.0是关于互联网上的又一代应用程序,特点是用户产生内容、合作化、社区化。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内容的创建之中。如在YouTube上上传一个视频、在Flickr上上传照片,或者在Blogspot上写自己的见解等,所有这些都不需要专门技术,仅需要连接上互联网即可。其特征为:

①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www.daowen.com)

②Web 2.0更加注重交互性

③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

④Web 2.0网站与Web 1.0没有绝对的界限。

⑤Web 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⑥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⑦Web 2.0体现交互,可读可写,体现出的方面是各种微博、相册,用户参与性更强。

(4)Web 3.0

Web 3.0通过改变传统软件行业的技术及经济基础来改变现有的一切。Web 3.0强调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创新。代码编写、协作、调试、测试、部署、运行等都在云计算上完成,使创新从时间和资本的约束中解脱出来。Web 3.0是由业内人员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系统程序才能实现的系统功能;用户数据审计后,同步于网络数据。其特征为:

①Web 3.0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有效聚合,使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方便用户检索。

②Web 3.0的网络模式可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机顶盒、专用终端等,不仅仅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终端上,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③Web 3.0将建立可信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可管理的VOIP与IM,可控的Blog/Vlog/Wiki,实现数字通信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媒体内容与业务智能、传播与管理、艺术人文的有序有效结合和融会贯通。

④Web 3.0时代的特征是个性化、互动性和深入的应用服务;更加彻底地站在用户角度;多渠道阅读、本地化内容;用户间应用体验的分享;应用拉动营销,用户口碑拉动营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