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重要生态廊道,强化生态本底
上海大都市圈河港湖塘纵横,物种丰富多样,城镇群一衣带水。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更需注重锚固生态本底、保障物种迁徙、构筑安全稳定的生态网络,共建上海大都市圈的生命共同体。区域绿道作为高等级的绿色慢行通道,与区域重要生态廊道不可分割,应充分将其与生态核心和山体、湿地、海洋等生态保护区相结合,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生态筑底的基本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发展。
2.加强城际互联互通,链接核心资源
基于各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基底梳理,以区域绿道在全域贯通为契机,连通区域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景观节点。
在连通区域重要战略资源方面,为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等重大战略区域,并进一步加强各城市核心功能区的联动效应,区域绿道应贯通各类区域重要战略资源、核心功能节点,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并以绿道贯通为抓手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互联。
在连通核心景观节点方面,以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契合区域城乡空间布局,有机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发挥长三角特有的水乡、湖荡、山峦自然与文化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低碳节能、互联互通的区域绿道网络系统。一方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绿道连通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包含太湖、阳澄湖、天目山、九龙山、普陀山、九龙湖、东滩、龙游湖等;另一方面,根植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绿道将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串联,包含一大会址、淹城遗址、广富林遗址、沙家浜、菰城景区、象山石浦渔港等。通过对核心景观资源的互联互通,最大化发挥资源价值。(www.daowen.com)
3.形成多元复合结构,铺展绿道空间
图14-2 上海大都市圈主要资源分布
基于多维度的空间要素,区域绿道的空间结构也应当是复合多元的。首先,围绕太湖生态核心形成区域绿道环线,并依托长江、东海,形成五条滨海滨江绿道带。其次,沿京杭大运河文脉走廊形成运河绿道,沿龙池山-天目山、四明山等山麓形成山体景观绿道。再次,通过若干条绿道连通区域重要功能和生态核心,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黄浦江、临港新片区、苏州金鸡湖、无锡鼋头渚、常州老城厢、嘉兴南湖、湖州天目山、南通狼山、海门滨江、龙游湖景区、宁波四明山、宁波普陀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吴淞江、黄浦江、太浦河、望虞河、西苕溪、余姚江、甬江、奉化江等骨干河湖和清水绿廊。在此基础上,依托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廊道,结合区域核心资源,在区域绿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覆盖全域的6000千米左右区域绿道网络。
图14-3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空间结构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