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大都市圈的交通联系占与长三角联系需求的75%左右,但枢纽间协作还不够紧密、城际网络发展还相对滞后,重要功能节点直连直通仍未显著改善。
第一,港口及机场群国际竞争力及区域协作有待提升。上海大都市圈航空运力结构远高于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空铁联运体系尚未形成,国际枢纽机场与周边干线、支线机场协调联动不足,枢纽机场国际旅客比重和国际连接度远低于成田机场、戴高乐机场等。上海大都市圈港口资源丰富且吞吐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货运附加值和港口群内部协作水平不足,且随着长江深水航道建设,下游港口靠泊条件接近,相互间竞争存在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第二,轨道层级缺失已成为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短板。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干线走廊完善程度远超城际走廊,区域、城际、市域功能复合导致“超荷效应”,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降低。上海大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呈现典型的“哑铃”型结构,市域(郊)铁路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人口、产业等要素流动,铁路网密度仅为0.03千米/平方千米,远低于东京的0.27千米/平方千米、伦敦的0.08千米/平方千米,以“高铁+地铁”的组织模式导致服务深度和广度不足,也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城际出行。(www.daowen.com)
第三,铁路枢纽与城市空间耦合不足且重要节点地区缺少枢纽覆盖。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组织能级跨界已有突破,形成了以上海、南通、苏-锡、锡-常等多个30—50千米的通勤圈,但由于区域城际网络化发育程度严重不足,“圈域分割”导致同城化进程不协调,通勤比例还不足1%。铁路90分钟服务范围已覆盖沪宁、沪杭走廊重点城市,但高铁及城际枢纽对重要节点地区的覆盖率仅35%左右,尤其是城际枢纽的不足带来服务的“深度缺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