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座城市的共性要求为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行动方向,提供了区域协同共治的基本思路和支撑。表7-24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途径续表资料来源: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1.以“两山”理论为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战略指导

浙江起源、全国践行的“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上海大都市圈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局面必须采取的战略方案,是区域积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的指导方针。上海大都市圈既有经济发展实力强劲的区域优势,又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明确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通过严格保护和高效开发转化为经济价值,既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也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发展中如何解决治理已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总量,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论践行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2.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长期任务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明确表示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测算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和碳中和明确了上海大都市圈未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长期任务,要求区域发展既要开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使新能源成为未来电力增量的主体和能源利用结构的主要组成,又要节流,加快重点产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鼓励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同时加强区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联动效应。

3.以各城市具体要求为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基本支撑

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建设美丽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十四五”规划中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具体要求看,均涉及加强水、土、气、废等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与空间,发展绿色经济与低碳生活,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等5大领域。9座城市的共性要求为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行动方向,提供了区域协同共治的基本思路和支撑。

表7-23 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十四五”规划之生态环境发展

续表(www.daowen.com)

续表

资料来源: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4.以多尺度协同共治为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新兴动力

各城市“十四五”规划中生态环境建设均指出要协同发展,发挥区域联动效应。基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上海大都市圈中沿江城市强调要保护和修复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打造沿江景观带,创建高级别示范区。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强调要结合内部片区要素优势,打造世界级湖区、绿色交易平台、绿色认证联盟、生态屏障和绿色创新高地等,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基于上海大都市圈这个跨省融合城市群,仅有少数城市提出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规划,且偏宏观的目标导向。此外,基于地理临近或生态资源共享,少数城市间建立了小范围的生态环境共建关系。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维度,为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新兴动力。

表7-24 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途径

续表

资料来源: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