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文化资源丰富。提升文化国内外影响力,增强文化集聚力、扩大文化辐射力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文化协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已成为带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无论是在战略统筹规划上还是具体项目落实上都需把握“文化+旅游+其他行业领域”多方面的联动融合和协同推进。
1.文化资源丰富,主流文化面向世界的多元表达
江南自古孕育了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情愫”,江南的富裕、崇文重教、勤劳、雅致、文化繁盛、文人辈出、豪迈的家国情怀等在各种文学、历史、诗歌中不断深化和刻画,从而培育了一种中国本土文化体系中非常鲜明的“江南文化”。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江南”的精神纽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了“江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运河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
(1)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并逐步成为城市形象提升的内涵支撑
据上海2019年鉴报告数据,上海拥有红色旅游景区34个。2020年上海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推动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和出版物创作生产,建设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形成红色文化宣教品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深化长三角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标识性和知名度。
2021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千米接力赛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红船,“2021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千米接力赛”以“追寻中共一大足迹,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是2021年启动较早的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已被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纳入迎接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张亚东、嘉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郭保东、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炜、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张守川共同启动赛事。
“2021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千米接力赛”的宣传口号为“百年传承、启跑新程”,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用奔跑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传承建党百年来的奋斗精神,站在历史交汇点上,迎接下一个百年的辉煌。
京杭大运河在江南地区分为江北运河与江南运河两部分,流经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有常州、无锡、苏州和嘉兴。4城市结合各自文化特色,联手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常州,建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打造“常走大运”,形成全国品牌;无锡,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进一步彰显“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城市形象;苏州,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为目标,持续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建设全球“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嘉兴,突出长三角湿地生态、大运河丝路文化旅游、天鹅湖未来科学城优势,致力打造“长三角最优的高水准创新经济引领区、全国一流的高质量生态文明样板区、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城乡融合示范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承载地”。
(2)文化建设呈集群发展,空间布局均衡、特色鲜明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资源丰富,据有关数据统计,上海大都市圈内共有文化资源点150处,其中国家级73处、省级77处;生态资源点128处,其中国家级46处、省级82处。从文化空间布局上看,已经形成了南北五大特色文化集群。一是以无锡、苏州、湖州、嘉兴为代表的环太湖山水、江南文化之“水乡雅韵”文化集群;二是以宁波为代表的南部书商文化之“书匠儒商”文化集群;三是以舟山为代表的融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之“佛教仙岛”的文化集群;四是以南通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地标为代表发展“江海文化”“养生文化”之“养生福地”集群;五是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的融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国际都市”文化集群。这五大文化集群,通过相通相融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输出,开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展现了上海大都市圈文化的包罗万象、包容和谐的特质。
(3)文化资源兼顾传承与利用,跨地市联动保护机制成为未来必然
近几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上传承与利用的优势逐渐突出,除了运用新技术对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实施文物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全市文物、博物馆、珍贵古籍信息数据库,还重视开发其相应的社会文化资源,结合主题旅游等项目形成文化品牌。如苏州,通过构建文物建筑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规划建设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策划组织“江南水乡古镇”申请世界遗产,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此外,城市间的非遗活化利用联动机制初步形成。比如大运河遗产保护,成立了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城市联盟,下设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协调、组织、实施大运河全线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的运河保护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正在探索和形成之中。
2.文化成为带动消费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人民生活中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旺盛,文化方面的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受文化方面的消费影响越来越大。
(1)旅游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文旅大市场趋于成熟
从整体上来看,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旅游业趋于成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大市场,是长三角区域都市文旅消费的代表。从横向来看,除上海外,其他8个城市差距不明显,且苏州与宁波表现突出。在旅游外汇收入方面,无锡和舟山也表现不俗。选取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国内旅游规模和入境旅游规模两项分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与城市所属省份的全省相比,除个别城市,各项指标基本在均值以上。
表6-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旅游与江苏、浙江省的旅游规模比较(2019年)
续表
(2)文化消费潜力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现实动力
2019年整个长三角的GDP总量高达23.73万亿元,GDP超过万亿元的6个城市中,上海大都市圈占了4个,分别为上海、苏州、无锡和宁波。其中,上海超过3.8万亿元,苏州近2万亿元。长三角三省一市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占全国的22%,人均消费能力强劲。选取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旅游国内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两项分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对所属省份的收入有较大的贡献。(www.daowen.com)
图6-1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旅游与江苏、浙江省旅游国内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综合分析
(3)文创产业发展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文创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城市聚集人才的聚力器。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建设都市文化圈提供了产业支撑。如上海确立了建设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2018年上海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2亿元,同比增长8.9%,跻身上海八大重点产业。苏州也成为重要的创意产业基地,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宁波集中力量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科学布局建设文创港、软件园等一批创新单元,推动科研设施、大院大所、科创企业加速集聚,打造以甬江为主轴的创新带。由文创、科创催生的长三角众多现代都市的时尚文化资源,如演艺、设计、赛事、游戏、购物等,以及由文化、旅游、商业、体育、会展融合形成的都市活力与风情,体现着上海大都市圈最新发展成果和当代魅力。
3.文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往高品质方向发展
“区域合作、文旅先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经验,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在文化旅游发挥好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大消费、大合作的特征和环境友好属性方面,为探索区域一体化新机制提供良好范例。
(1)区域文旅融合的政策环境向好
文旅融合是国家战略设计,上海大都市圈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扮演着先行发展的角色。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签署加强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协议。2018年6月,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旅游管理部门拟签署《长三角地区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战略合作协议》。依据这份合作协议,三省一市将深挖“中国文化、江南韵味”内涵,围绕长江、大运河等水系和历史文化名城、精品民宿等独特资源,打造区域旅游精品项目;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共同制作统一的旅游宣传品,共同开发“一程多站”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系列快捷旅游产品;瞄准旅游新消费、新体验趋势,放大资源互补优势,联手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线路。
四地还将突出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并联手创新入境旅游便利政策,共同营造外国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良好环境,引导境外游客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有利政策;建立长三角外文旅游网站,加强信息联合发布、产品联合展示、活动联合宣传;建立中外来宾接待联动机制,开发若干条体现“美丽中国”及长三角地域特色的考察采风精品线路,为中外来宾提供更多更优选择,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共同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建立健全重大节事展会旅游资源调节机制,联手做好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扩大进口博览会在旅游住宿、景区游览、购物旅游等方面的带动效应。
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产品,鼓励和支持建立租车异地还车一体化的便捷体系,完善提升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此次协议重点。三省一市将以智能化、便捷化为导向,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机场、码头、高铁重要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形成相互开放、标准统一的区域旅游服务网络;建立全覆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大数据库,实现旅游信息互联互通,建立旅游安全提示、旅游景区(点)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
四地还将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拟订了长三角旅游领域信用信息“数据清单”“行为清单”“应用清单”,建立完善长三角旅游联合执法、综合监管机制,联合打击不正当竞争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共同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健全长三角旅游诚信系统和失信登记制度,对列入失信的企业和个人名单,实现信息互通互联。畅通长三角区域旅游投诉通报和处理渠道,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即收即处的快速处理机制。构建旅游应急突发事件的联动协调机制,建立跨区域旅游重大事件和旅游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旅游交通事故异地救援和保险理赔体系[2]。
(2)区域文旅消费、文旅惠民成为文旅项目开发重点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都比较注重提升文旅产业的内涵、品格和境界,着重对旅游产业人文化、民族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促进,有效发掘,弘扬地域、区域和不同领域的特色文化。如苏州,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建设,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建设“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平台,与各大旅游电商合作,实现文旅场所线上预约全覆盖,与数字文化产业结合,实现苏州特色文旅资源“云旅游”“云演艺”“云展览”全方位展示,精心打造“江南小剧场”,推进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策划开发一批体验感强的文旅消费项目。宁波,深化“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顺着运河来看海”等推广活动,打造“大运河-海丝之路”“浙东唐诗之路”“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甬菜百碗”等一批文旅金名片,推进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
随着“黄金旅游线”杭黄高铁、上海青浦至吴江黎里、吴江黎里至嘉善西塘2条公交专线开通等一系列的交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不断放大“同城效应”。2019年“长三角PASS”旅游年卡推出“沪杭宁版”“沪杭版”多款产品,成立“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联盟”,推出“一票游玩长三角”的文旅消费解决方案。长三角7市1区文旅局与阿里文娱集团合作,推动各城市文化资源和消费者数据共享,政企合作开展文旅惠民,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的“文旅消费季”。
(3)通过“文化+旅游+其他行业领域”多方面联动融合、协同推进形成新的文创载体
总体而言,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集聚了三角区域内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包括海派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运河文化等,通过发掘丰富多样的本体性文化资源,恰如其分地呈现其文化特色,并通过都市、乡村、非遗、文创、研学等领域的文化与旅游融合途径,初步形成了从文化传承、资源利用、创意设计、空间营造、内容组织安排、媒体营销、整体管理多方面打造的整体性、品牌化的“文旅圈”。如苏州文化标志性项目在体现本色、独具特色又恰如其分地表达方面具有典型性。
苏州独特文化影响力标志性项目
1.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示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及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项目,建成全市统一遗产监测中心。
2.大运河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根据大运河文化资源遗存分布、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
3.中日手作村。通过创意设计,将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和手工艺转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大闸蟹文化、民宿等。
4.阳澄西湖世界生态艺术港。依托“六湾五嘴”自然形态,利用独特的资源禀赋,打造阳澄西湖世界生态艺术港,吸纳创新要素集聚、承载高附加值产业链、打造城市发展典范。
5.苏州博物馆西馆。展示吴地悠久历史和“苏作”工艺,打造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探索苏博文旅融合新模式,建成城市历史文化解读中心和体验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