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17年12月15日,国务院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作出批复。该规划提出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明确了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社会发展方面确立了“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的总目标。此后,上海、江苏、浙江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2020年分别制定了《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并在社会发展方面实现了规划目标的交融共享,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1+8”城市进入相向发展的新阶段。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社会治理高效协同是上海大都市圈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表5-8所示,在社会治理协同的目标上,“两省一市”分别都提出了“公共服务共享”的总体目标;在社会治理协同的重点任务上,“两省一市”在公共服务标准化、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品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健康养老协同、共建长三角信用一体化等方面有交叉。正式文件和规划是上海大都市圈实现社会治理协同的导引,同时也为“1+8”城市提供了行动指南。
表5-8 上海大都市圈社会发展协同目标
2.“十四五”时期上海大都市圈社会发展目标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十四五”的新发展阶段,上海大都市圈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协同治理方面呈现出了目标一致乃至相向发展的新特征。
一是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注重对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共同富裕的强调。围绕“十四五”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总体定位,以及更加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都将“人民”“品质”“生活”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在9个城市“十四五”规划的社会发展块面,有4个城市在总体发展目标里强调“人民”,有6个城市在总体发展目标里强调“品质”,有5个城市在总体发展目标里强调“生活”。可以说,聚焦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发展和保障民生是“十四五”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目标追求。
二是更加关注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和均等化供给。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并在此过程中增量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更多的公众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代凝聚人心,将改革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主要抓手。“十四五”期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将公共服务供给提到了重要位置,并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和“个性化公共服务”两个层次,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分层供给思路。如上海提出“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苏州提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苏式生活’内涵丰富、品位提升和影响力彰显”;湖州提出“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湖州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这些目标的提出说明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上海大都市圈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www.daowen.com)
表5-9 上海大都市圈民生服务目标
续表
三是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推动跨行政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城市间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社会治理协同,不断提升城市活力,是新时代上海大都市圈提升区域竞争力,参与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时期,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社会治理协同的目标多围绕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源头思维运用到社会治理之中,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
表5-10 上海大都市圈社会治理目标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