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综合评估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综合评估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城市群内其他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地位突出。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10.79万亿元,占长三角三省一市的52.51%。可见,上海大都市圈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引领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7125.4万人,占长三角地区的30.36%,在全国人口总数中的比重达到5.09%。作为衡量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同样保持领先优势。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综合评估

1.经济基础雄厚,处于长三角城市群领先地位

第一,经济发展实力雄厚,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上海大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仅用长三角城市群约五分之一土地面积,集聚了近五分之二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超过长三角二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GDP,构成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与城市群内其他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地位突出。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10.79万亿元,占长三角三省一市的52.51%。2019年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4万亿元、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3.2万亿元。可见,上海大都市圈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引领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第二,人口高度集聚,人均GDP水平保持领先优势。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较为密集地区,2019年底常住人口达2.35亿人,人口密度达到1010人/平方千米。上海大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人口集聚更为明显。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7125.4万人,占长三角地区的30.36%,在全国人口总数中的比重达到5.09%。目前,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密度达到1336人/平方千米,较长三角高出32.28%,人口密度高于长三角总体人口密度的近三分之一。作为衡量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同样保持领先优势。上海大都市圈人均GDP为15.14万元,远高于长三角的8.75万元和全国的7.09万元,其中无锡、苏州、上海人均GDP均超过15万元。

第三,二、三产业产值占比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实力雄厚,第一产业占比较低。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61∶40.73∶57.67,长三角三省一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7∶40.66∶55.37,第三产业占比前者比后者高2.3个百分比,第一产业占比前者比后者低2.36个百分比。相较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7.1∶39∶53.9,上海大都市圈第二产业占比高1.73个百分比,第三产业占比高3.77个百分比,第一产业占比低5.49个百分比。在三次产业增加值方面,上海大都市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产值分别为43934.81亿元、62209.95亿元,占长三角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54%、47.36%,占全国的比重超过十分之一,分别达到11.37%、11.64%,反映出上海大都市圈较强的第二、第三产业实力。

表3-9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与全国、长三角地区经济比较

资料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长三角三省一市统计年鉴。

2.创新辐射作用显著,区域协同创新频繁

第一,科创资源集聚,辐射带动效应显著。上海大都市圈科技创新资源载体丰富,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载体,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科创中心,在长三角地区发挥着引领作用。上海大都市圈通过技术创新的输出能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能力、利用外资企业创新资源的能力以及科技相关资源的辐射能力辐射带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大科学装置优势促进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以金融平台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以双向科技飞地形式带动周边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第二,区域性创新战略较多,科创活动协同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区域性创新战略活跃,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区域创新协调机制作用不断显现。G60科创走廊沿线包括上海、嘉兴、苏州、湖州等上海大都市圈城市,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2017年,上海松江区与浙江杭州市、嘉兴市合作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依托G60科创走廊,深化科创合作和产业对接,促进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1年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促进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包括上海市松江区和苏州市的昆山、太仓。2018年嘉定区、苏州市共同签订《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框架协议》,确定以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为重点,围绕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7个大类领域展开合作,合力打造协同创新核心圈。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借助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大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比重均超过40%,具有自身发展优势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借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居江苏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宁波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重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磁性材料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www.daowen.com)

3.服务业与制造业齐头并进,合作空间较大

第一,首位城市现代服务业发达,为周边提供高水平服务。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首位城市,上海借助其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提供高水平服务。借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2200万亿元,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为都市圈发展提供稳定、丰富的金融服务;借助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3.2%以上,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4万亿元左右,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加快集聚。借助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3位和第4位,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制造业实力雄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上海大都市圈工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转型升级,保持领先优势。苏州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城市前3位。宁波工业总产值居浙江省首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宁波重视产业集群培育,致力打造绿色石化、汽车2个世界级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第三,优势产业各具特色,存在一定合作空间。虽然上海大都市圈各市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存在一定趋同现象,但部分优势产业存在一定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可能。上海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可为区域对外开放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苏州在生物医药、微纳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具备优势。宁波注重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制造业较为发达。

4.对外开放活跃,链接国内国际窗口

第一,港口资源丰富,为开放提供便利航运基础。长江三角洲地区强大的经济腹地为港口群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支撑,也促进了港口经济的发展。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上海、南通、宁波、舟山等城市都处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范围内,构成了便利的港口群。上海港在集装箱年吞吐量保持领先的基础上,完善集装箱国际中转市场功能,提高国际中转水平和水水中转比例,提升口岸自由化程度,提供船舶租赁、航运融资保险、航运咨询、航运指数等高端航运服务。宁波、舟山充分发挥深水岸线的优势,聚焦大宗商品转运、交易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第二,自贸试验区集聚,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中有三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面积不断扩展,先行先试政策不断向全国推广,结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一批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和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苏州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获批建设并实现良好开局,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口岸等稳步推进建设。宁波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获批后,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片区围绕国家能源保障安全,推进以油品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

第三,重大对外开放战略集聚,开放制度创新优势明显。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支持对外开放,上海大都市圈还承担着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等重大开放战略任务。浦东新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上海大都市圈开放提供制度创新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涉及上海、苏州、嘉兴等地,以高水平规划建设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能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构筑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打造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为上海大都市圈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重要平台与支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