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基础较好,各城市所处产业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基于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规律和城镇化水平,对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1]。可发现:
第一,上海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27%,工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6.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至72.74%,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二,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多处于工业化后期,处于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
这四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均小于10%,且服务业的比重过半,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小4.00个百分点、2.50个百分点、4.05个百分点和5.50个百分点。
第三,南通、嘉兴和湖州产业结构稳步提升,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自2008年以来,这三个城市的工业经济比重不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比重降至5%以下,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南通市和湖州市的农业经济占比在4%—5%之间,且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2.60个百分点和6.70个百分点;嘉兴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仅有2.2%,第二产业比重也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二者相差9.40个百分点。以上三个城市均表现出较好的工业经济发展,属于工业引领经济发展地区。
第四,舟山市属于工业经济不发达,服务经济主导的地区。其人均GDP高于11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5%,但农业经济比重达10%以上,工业经济比重为27.3%,服务经济比重过半。
表3-3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市发展阶段比较
资料来源:各城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www.daowen.com)
2.产业趋于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
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高科技产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份额逐步提高,各城市产业迈向高端化,成为支撑和引领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1+8”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近3.4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市,达到12848家;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7000家以上;无锡市、宁波市、嘉兴市中每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00—5000家;常州市和南通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介于1000—2000家;仅有湖州市和舟山市的企业数量小于1000家。从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较高的城市有嘉兴市、湖州市,占比超过50%,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均介于40%—50%,舟山市的份额为37.9%,仅有上海市和宁波市的份额在20%—30%之间。“1+8”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比重在36%左右。其中,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最高,为53.70%;常州市和嘉兴市的份额超过40%;其他城市的比重均在30%以上。
表3-4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说明:常州市统计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总工业值的比重,舟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采用的是2018年数据。
资料来源:各城市2019年统计年鉴。
3.立足绿色发展,产业效率进一步提升
立足绿色发展理念,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效率较高。相比于传统的以资源促增长的模式,如今的集约化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平均每万元GDP用水量为13.51吨,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为0.12千瓦时。各城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差距不大。最高的是湖州市,其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是0.15千瓦时;最低的是舟山市,为0.07千瓦时。舟山市、上海市、南通市、无锡市和宁波市均位于平均值之下。分区域看,上海市的产业效率在大都市圈中最高;江苏省的4个城市次之,其平均每万元GDP用水量为4.53吨,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为0.11千瓦时;浙江省的4个城市产业效率有待提高,其平均每万元GDP用水量为23.90吨,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为0.12千瓦时。
表3-5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用水、用电量情况
说明:舟山市万元GDP用水量采用2018年的城区数值,常州市万元GDP用水量采用2019年城区数值。
资料来源:各城市2020年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