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新认识上海大都市圈的地域特色与独特性

重新认识上海大都市圈的地域特色与独特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水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此外,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同源,基本为吴越故地,拥有共同的文明起源和相似的文化风俗,成就了这个人文相亲、血脉一体的大都市圈。从发展历程来看,上海大都市圈一直是一个发展重心不断转移的多中心组合体。因此,上海大都市圈呈现了多中心、网络化的功能圈联系特征。在功能分工上,上海大都市圈呈现了横向协作的特征,而非纯粹的竖向分工。

重新认识上海大都市圈的地域特色与独特性

历史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水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历史上,太湖流域“两溪入湖、八江通海”奠定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基本水系格局;如今,上海大都市圈河湖水面率高达10.8%,内河网密度达到2.5%,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同时,这里的水形态丰富、多姿多彩,既有以太湖、淀山湖、阳澄湖等为代表的湖荡水网,也有以运河、塘浦为骨架的平原圩田式水系,还有源于天目山、四明山等高地的山川水系。此外,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同源,基本为吴越故地,拥有共同的文明起源和相似的文化风俗,成就了这个人文相亲、血脉一体的大都市圈。“沪苏一家亲”“300多万上海人祖籍宁波”“上海方言70%为苏湖语系,15%为宁波语系”等民间说法,是这里血脉相连的最好诠释。

从发展历程来看,上海大都市圈一直是一个发展重心不断转移的多中心组合体。农业文明时期在太湖北岸形成了无锡、苏州为代表的农业中心城市,商贸文明时期兴起了苏州、常州、无锡、嘉兴、湖州等运河商业中心城市,工业化初期上海、南通、常州等沿长江的工业中心城市不断壮大,工业化中后期进一步奠定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多中心格局。时至今日,上海大都市圈在GDP分布上呈现三个1/3特征,上海市、八个城市市区、八市其他地区GDP占上海大都市圈比重分别为32%、36%、32%,而东京都占东京首都圈的比重高达48%。同时,各城市分别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产业,紧密的分工协作铸就了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基地;周边城市在一些领域已不亚于上海,如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20年综合竞争力超越张江高科而位居全国第二,无锡“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从空间关联而言,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紧密流动、横向联动的功能圈,而非纯粹的通勤圈。从人群关联而言,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等国际地区对于都市圈的界定,通常是周边城市到都市圈中心城市就业人口占中心城市总就业人口的比5%以上;而上海都市圈周边城市到上海市区的通勤人口占上海市区就业人口的比例仅为1%左右,真正意义上的通勤范围约为50千米,基本集中在上海市域内。换句话说,上海大都市圈并不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紧密通勤圈”,而是形成了上海、无锡-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等大大小小的通勤圈。从商务关联而言,上海周边城市至上海的商务出行量占该市总商务出行量基本在10%以上,苏州、无锡更是高达20%以上;以2018年国庆黄金周为例,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跨市流动人口规模平均每天约有130万人,相当于上海大都市圈日常工作期间的每天跨市通勤规模。因此,上海大都市圈呈现了多中心、网络化的功能圈联系特征。

图2-1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和大湾区9市各层级产业关联比较(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龙信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平台。

在功能分工上,上海大都市圈呈现了横向协作的特征,而非纯粹的竖向分工。以都市圈总部-分支联系来看,上海大都市圈的关联总量(104万条)高于粤9市(65万条),但上海大都市圈内跨市联系仅有4.8万条,远低于粤9市的6.9万条。以城市跨企业联合申请的专利来衡量,就总量而言上海大都市圈9市(207万条)高于粤9市(178万条)。就结构而言,上海大都市圈呈现了典型的横向协作特征,九个城市在联合申请专利的分类上相对均衡,如上海制造-制造、制造-服务、服务-服务的专利联合申请量各占1/3;而粤9市表现为明显的纵向协作,深圳制造-制造的企业专利合作占比51%、广州服务-服务占比47%、佛山的服务-制造占比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