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上海联动周边八个城市首次编制的都市圈协同规划,是一次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意义的尝试。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要求,上海立足长三角开展区域协同的工作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上,长三角城市群层面主要有国家编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性协同规划。在微观层次上,“上海2035”提出打造东平-海永-启隆、安亭-花桥-白鹤、枫泾-新浜-嘉善-新埭三大跨省界城镇圈,并于2017年起陆续开展并完成了跨界城镇圈的规划编制工作。在此背景下,从中观层次开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推动上海与近沪城市在目标、功能、空间、产业等方面的协同,成为呼之欲出的话题。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落实国家要求与责任的重要举措。2017年《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首次提到“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可以说,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www.daowen.com)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推动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做好规划协同对接的工作。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将作为各城市发展协同的共同契约,并成为落实国家责任、呼应地方诉求、响应人民诉求,实现都市圈协同发展与国土空间资源战略安排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规划的编制,有利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创新,有利于促进地方形成发展共识、明确共同的价值导向与行动方向,有利于消除城乡区域间行政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服务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