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同保护区域环境的生态共治

共同保护区域环境的生态共治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循环”时期,上海大都市圈要比肩全球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表现,高效的生态环境协同共治也是推进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虽然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内的生态环境协同略微滞后于经济产业协同,但对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四是生态共治的行政成本较高、环境立法存在差异、信息技术和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完善。

共同保护区域环境的生态共治

“双循环”时期,上海大都市圈要比肩全球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表现,高效的生态环境协同共治也是推进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虽然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内的生态环境协同略微滞后于经济产业协同,但对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推进速度不断加快。

总体而言,上海大都市圈内生态基底较好,为实现生态功能价值化创造了条件:一是河湖水网密布、水系类型复杂多样,水面覆盖率超过10%,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二是森林覆盖水平逐渐提升,无锡常州、南通、宁波等6城城市入选“国家森林城市”,嘉兴、苏州等原本覆盖率较低的城市的指标也有所提升。三是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植物、森林、湿地和河湖、海洋岸线保护区等。

但是,目前要实现高效的协同治理,最大化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存在着区域资源短缺、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一是土地空间不断被压缩和破碎化,降低了生态服务价值。二是较强的经济开发增加了能源消耗,并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跨界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各城市绿色发展的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大部分城市都处于绿色发展的中低水平。四是生态共治的行政成本较高、环境立法存在差异、信息技术和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完善。例如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动车维修检测、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都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跟踪协同管理。(www.daowen.com)

为了加快都市圈内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快从政策刺激走向制度保障,一系列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方面的措施不断推出,联建联防联治机制不断完善。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层面看,《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的行动体系中涵盖了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战略愿景—行动策略—项目库”的路线图已较为清晰;已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涵盖了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即将投入实施的太浦河“蓝带计划”,结合示范区“蓝色创新珠链”建设,将保护周边的河湖生态系统和沿岸地区综合整治,全力打造“水乡客厅”和“最美太湖岸线”。从上海大都市圈内部看,上海与周边城市开始进一步加强滨江沿海的产业岸线及杭州湾沿岸的产业岸线[26]统筹控制,在严格限制沿江新增钢铁、重化等高耗能与污染型工业,确立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的同时,协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共同加强区域廊道、绿道衔接,共同形成长江生态廊道和滨海生态保护带。例如,上海嘉定区、江苏太仓市、昆山市探索创建了“三地共治一方水”的一体化治理模式,通过采取“联合河长制”、重点生态功能片区对接等方式,已逐步实现从分段分界各自治理走向流域一体化治理。近期,三地还联合签订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上海崇明与南通重点聚焦“规划协同、生态共治、设施互联、产业发展、三镇共建”五个方面,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