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的融合之路

江南文化的融合之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提升文化交流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推动文化共建。例如,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江南文脉论坛、长三角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既集中展示了江南文化的创新活力、国际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又进一步推进了文化企业、文化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二是大力发展文旅和文创产业,最大化实现文化价值。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文化指数”,上海和苏州已成为长三角数字文化消费的“四大区域中心”之二,领先优势明显。

“山水相依、人文相亲”,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是上海大都市圈得以持续、繁衍的特殊优势,更是“双循环”发展新时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一流都市圈的重要内在力量。一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多种文化同根同源,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是打破同城化藩篱的先天优势。上海大都市圈的文化可追溯到近万年以前,经过不断紧密的人员交流、融合发展,淮扬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交相辉映,又各具特色,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原”[23]。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文性格、求实进取的理性意识和合包容的共生情怀”[24]发挥了精神纽带作用,真正形成“内在联系紧密和对外协同一致”的共同体,推动了经济、生态、科技、制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文化风向标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有机结合,推动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了新动能、促进了新消费,将文化效益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又进一步通过文化共融的内在需求搭建起更韧性和弹性的城市体系,进而实现区域的持续繁荣。

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城市文化地标辨识度高、文化要素丰富、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先进、文化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广泛,具有深度融合的优越基础,但也存在着文化资源和水平分布不均,以及文化协同规划、产业协同布局、市场流动性、文化和产业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随着都市圈合作的不断深化,“人文都市圈”的区域共识更加深入人心,各城市政府已展开积极展开行动,齐心协力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栖息环境

一是提升文化交流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推动文化共建。一方面,通过举办一流的文化演出活动和世界级会议等提升国际交流和人文影响力。例如,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江南文脉论坛、长三角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既集中展示了江南文化的创新活力、国际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又进一步推进了文化企业、文化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设立了分会场。“上海电影节”“上海五五购物节”等文化活动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发挥嘉兴、苏州等城市水乡古镇的特殊文化资源,进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三年行动计划”专门制定了特色文脉传承项目,共同传承和彰显江南文化和水乡古镇品牌效应,发展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产业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大运河世界遗产经典游”“江南古城古镇古村体验游”等文旅品牌已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文旅和文创产业,最大化实现文化价值。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城市文化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5.23%,高于全国4.5%的水平。上海、苏州、湖州等多个城市出台了具体行动计划,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体验型、消费型、创新型的文化新产业和新业态。上海2017年的“文创50条”提出“到203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8%左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5]苏州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波的《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无锡的《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动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都大力支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创意载体建设等。(www.daowen.com)

三是布局先进技术,推动文旅数字化协同发展。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文化指数”,上海和苏州已成为长三角数字文化消费的“四大区域中心”之二,领先优势明显。为了进一步加快文旅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上海、苏州、宁波等城市纷纷加强数字影视、数字新媒体、博物馆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等,并通过“文化云平台”的全覆盖和联通逐步实现文旅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是不断升级文旅合作新机制,推动功能性平台多样化,包括建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动漫、文创和文旅产业联盟,影视合作技术联盟,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文旅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