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体系之高度连接

经济体系之高度连接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与产业链的巨大竞争优势,上海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一体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其在“双循环”新时期继续担当经济增长发动机、对外竞争主体的核心优势。一是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经济能级不断提升。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强市林立,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的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经济体第13位。

经济体系之高度连接

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与产业链的巨大竞争优势,上海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一体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其在“双循环”新时期继续担当经济增长发动机、对外竞争主体的核心优势。

一是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经济能级不断提升。保持相当的规模体量是上海大都市圈发挥引领作用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基础。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强市林立,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的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经济体第13位。2020年虽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上海大都市圈的9城仍保持了稳定的正增长,其中有8城进入全国百强市,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占全国1/10以上。核心城市上海2020年的GDP达到3.87万亿元,增速为1.7%,总量规模全国第一,全球第六;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6]、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都排名全球第三;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大都市圈内另外还有4城GDP超万亿元。“最强地级市”苏州以2017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宁波以12409万亿元位居第12位,无锡和南通分别实现12370万亿元、10036万亿元。舟山虽然总量最低,但增速却超过10%,位列浙江省第一,极具发展潜力。此外,上海大都市圈内除南通外,各城市的人均GDP都超过10万元/人,最高的无锡市甚至超过上海,达到18万元/人,已迈入发达经济体门槛[17]。

图1-2 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指数

资料来源:任泽平等:《中国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谁最有潜力?》,https://www.sohu.com/a/426584976_100246377,2020年10月22日。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优化。上海都市圈内9大城市都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分工体系逐步错位互补。2020年核心城市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307.5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3.1%;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苏州的工业总产值已登顶全国,超越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龙头”。2021年一季度,苏州8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9.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0.6%、51.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9%[18]。2019年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19]对113座城市数字经济综合评比,上海大都市圈共有四座城市入围,其中上海位列全国第1,宁波位列第8,无锡位列第9,苏州位列第13。(www.daowen.com)

为了进一步强化“双循环”时期中心节点的战略链接作用,上海已明确了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20]的目标。苏浙处于服务业与工业并重的发展阶段,继续加大工业的经济拉动作用,着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积极发展数字产业、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飞机等国际前沿产业技术,与上海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例如,上海发挥金融金融优势成立的“上海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长三角(上海)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等,已在推动企业深度融合、加速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得到各类市场主体的高度认可。

图1-3 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产业结构情况

三是共同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飞地式”产业园区成为重要载体。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发展目标。一方面是着眼于强链、补链、接链的产业、科技资源跨区域配置和建链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更大空间内整合资源、科学布局,由此引发了更多城市间联动合作的内在需求和深广机遇。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例如,上海的汽车产业已在杭州湾地区布局;无锡生物医药集群正与周边城市一起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另一方面是“飞地”形式的园区合作模式走向成熟。自2008年上海加快产业腾笼换鸟步伐,传统产业逐渐向海宁、南通等城市转移,跨区域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开始起步。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共建产业合作园推向新高度,并在协作体制、协商方式、财税转移、指标流转、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上海杨浦(海安)产业园、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一大批园区涌现,嘉善建立了首个上海自贸区协作区,平湖开创了跨省市建设科技城的先河。

四是以自贸区为“引擎”,深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自贸区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了加强自贸区的错位互补、联动发展,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沪苏浙三地已成立了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并签署了《上海江苏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聚焦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金融贸易、软件服务等产业领域,主动探索金融、贸易、跨境数据等方面的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