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都市圈探讨的基础上,日渐形成的“城市区域”概念及相关理论是国际城市和区域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热点议题。西方学者艾伦·斯哥特(AllanScott)最早提出了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GCR)这个概念。根据他的研究,所谓的“全球城市-区域”就是“大城市区域或大城市区域与其周围的卫星城连接而成的区域。该区域内政治事务和经济事务繁荣,并呈现出经济与政治活动集聚的特征;同时,该区域具有紧密的跨国关系。他认为,全球城市-区域能够概括散布诸多全球城市的巨大、复杂、混合的城市区域范围,并指出“全球城市-区域是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空间现象”。[4]这个空间呈现新的特点:(1)全球城市-区域强调“大都市区-腹地”系统,是全球城市-区域的节点,单纯的城市概念已经不再适合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单元;(2)城市-区域的表述关注于生产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即涵盖了管理控制、研发、生产三个维度劳动过程的空间内涵,而不仅仅强调生产服务业的控制功能;(3)由于着眼于完整的生产链,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都因为分享不同价值区段而从中获益。[5]
在2019年,艾伦·斯哥特发表题为“城市区域的重新思考”的文章,对与“城市区域”相关的概念和问题进行了历史性回顾和展望性研究[6],认为相关的概念表达有“全球城市-区域”[7],1“后现代大都市”[8]“巨型城市区域”[9]“区域化城市化”[10]“多中心大都市”[11]等。其中,功能空间(功能性城市区域)新思想对大都市圈超越城市辖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建立功能链接的全球城市区域是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所在,即大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地理位置虽然分散,但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有密集的人流和信息流通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网络在城市之间形成“流动空间”,从而形成功能性城市区域[12]。(www.daowen.com)
可见,对超越城市边界而出现的各类城市区域新空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称谓,研究视角和内涵界定也各不相同,但通过梳理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即超越城市形态内涵关系演变,发现有基本相同的规律和特点:一是,大都市普遍出现超越各自的行政区范围,开始走向“城市区域化”的新趋势,因此,各类新的大都市空间形态,不是一个行政空间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功能性空间概念。二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产生不同的区域界定类型,如“超大城市区域”侧重从国家发展、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而言,“全球城市-区域”侧重处于全球视野下连接状况的观察和研究。三是,城市规模大、区域经济体量大、经济地位重要、权力增加,以及城市之间、城市与腹地之间乃至与全球之间,存在紧密的生产要素大联通、大流动,进而城市功能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成为这些新兴空间单元的基本特点。从这个方面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重塑功能性边界为导向、注重功能要素多向对流的开放、复杂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全球城市区域”,利益驱动、创新驱动、数据驱动将成为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新型动力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