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大都市圈的理论创新探析

上海大都市圈的理论创新探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正在编制中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份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大都市圈规划方案,将为大都市圈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带来十分重大的创新引领价值。在此基础上,上海大都市圈形成共同的战略项目库。三是,上海大都市圈为演化视角下的城市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阐释。

上海大都市圈的理论创新探析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20年1月10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明确了上海大都市圈“1+8”的区域范围,陆域面积约5.4万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约7125.39万人,包括了上海市、江苏省的4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4个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市),总共9个城市,是长三角城市发展最成熟的区域之一。正在编制中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份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大都市圈规划方案,将为大都市圈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带来十分重大的创新引领价值。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点:

一是,对大都市圈边界范围的科学划分提供了参照和实践样板。上海大都市圈是参照纽约大都市地区(通勤距离60千米左右)、巴黎大区(60—80千米)、东京都市圈(100—150千米)、伦敦都市圈(120千米)等制定区域范围3万—5万平方千米的国际经验组织形成的。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大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对标国家关于“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基本要求,为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大都市圈空间范围,提供了参照标准和实践样板,为全国其他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经验。

二是,明确了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内容。按照“战略愿景—行动策略—项目库”的路线图,上海大都市圈形成了“1+8+5”行动体系。“1”是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愿景;“8”是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政基础设施、绿道、蓝网、文化、产业及合作机制等8大系统行动;“5”是环太湖、淀山湖、杭州湾、长江口海洋港口等5大空间板块。在此基础上,上海大都市圈形成共同的战略项目库。这份明晰的协同规划行动路线图,指明了未来大都市圈发展,就要重点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生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改变过去城市间各自为政的竞争状态,转变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共建基础、共商策略、共享利益,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个大都市圈的同城化效应。(www.daowen.com)

三是,上海大都市圈为演化视角下的城市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阐释。上海大都市圈作为中国首个跨省级都市圈协同规划案例,除了遵循国内外大都市圈理论强调的“功能性、互动性”特点外,更是一个“混合型”的全球城市-区域,以地理邻近性和功能关联性兼备的各城市为主体,兼而覆盖部分功能关联性尚强的城市和有助于保证地域完整性的城市。围绕不同功能需求及差异性,上海大都市圈各市协同的尺度、维度、强度和进度都可以有所不同。从空间演化的视角出发,进一步强调开放性、流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包括文化、制度、环境等内生性激励创新动力体系,既是实施规划的主要干预所在,更是引领整个大都市圈长期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变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