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资本的转化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关系

文化资本的转化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关系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迪厄进而认为,文化资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他认为文化资本是存在于一种财产中的文化价值存量,这种存量反过来可能形成一定时间内拥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品、服务或商品。因此,牧民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牧民可持续生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民族文化标志产物方面,本研究设计了一些蒙古族的文化产物,根据被调查者回答对它们的了解程度来借此测量被试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状况。

文化资本的转化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关系

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 )的概念由布迪厄提出,他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三种形态,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一种标志行动者的社会身份的,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布迪厄,1997)。布迪厄进而认为,文化资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在此基础上,大卫·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提出了“文化资本即作为贡献文化价值的资产”的论断。他认为文化资本是存在于一种财产中的文化价值存量,这种存量反过来可能形成一定时间内拥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品、服务或商品(David Throsby,1993)。A Skjerven(2016)认为,文化资本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的手段和适应性,如世界观、宇宙观、环境哲学和伦理、宗教、传统生态知识、文化多样性等。文化资本作为文化资源的资本形式,就像经济资本可以是自然资源(土地、矿山、河流等)的形式一样能够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草原牧民所拥有的文化在既保证了其所依赖的资源——草场的永续利用,又取得了人与自然双赢的最佳效果。齐木德道尔吉(2010)认为,只要文化存在,草原就能够得到保存,生态屏障就可以存在。因此,牧民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牧民可持续生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牧民文化资本操作化为两个指标:本民族文化标志性产物认知和放牧知识。

人类学家卡西尔(1985)曾经指出:“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这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构成了一个新的领域。” 主要从事畜牧业蒙古族不仅有其表达生活的物质文化符号,也有其表达生活的精神文化符号。在本民族文化标志产物方面,本研究设计了一些蒙古族的文化产物,根据被调查者回答对它们的了解程度来借此测量被试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状况。文化产物包括如那达慕、《蒙古秘史》、蒙古长调、萨满、勒勒车、乌力格尔,共计六个。根据表6.5显示,被调查者对本民族文化标志性产物有着较为详细和清晰的认知。

表6.5 本民族文化产物了解情况表

(www.daowen.com)

霍奇逊(2008)认为,人类的生产过程极大依赖于分散的、未编入法律的、隐含的知识,而且生产还要受到外部世界的干扰,大多数这类知识的复杂性和难以获得性意味着,没有工人或者管理者完全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放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牧户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对气候、地理、牧草等因素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牲畜的习性、迁徙路线等。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概括游牧的生产特征:游牧民“设法依靠自己不能食用的粗草来维持生活,把粗草变成他所驯化了的动物的乳品和肉类”,他进一步认为“驯化动物显然是一种比驯化植物高明得多的艺术。因为在这里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意志力对于一种更难控制对象的胜利。牧人与农人相比,牧人是更高的专家”(汤因比,1985)。放牧技术作为一种地方知识,对牧户的生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把放牧知识作为牧户的文化资本指标来测量。有71.3%的牧户表示对放牧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和非常熟悉,见表6.6。

表6.6 牧户对放牧知识的了解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