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也称白灾,是牧区草原畜牧业特有的气象灾害。其成因是冬季降雪多,草场积雪深,积雪时间长,形成牲畜采食困难,而储草料未能满足需求,因饥寒导致牲畜个体瘦弱、母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幼、老、弱畜死亡率增高。从历史上看,严重的雪灾造成了人畜皆亡的惨景。如《清朝续文通考》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西林果勒盟(锡林郭勒盟)属阿巴嘎、阿巴哈那尔、诰齐特、乌珠木(穆)沁等八旗游牧地方,连遭亢旱,上冬又大雪成灾,牲畜倒毙,蒙民困苦,著赏给币银三万两,抚血(恤)”。乌兰特后旗、东乌珠穆沁旗和四子王旗均是白灾危害频繁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地区发生的雪灾从空间分布来看具有西少东多的特点,雪灾发生大体上呈现自西向东增多的趋势,其中四子王旗、东乌珠穆沁旗为雪灾高发地区(李晨昊,2019)。如1977年10 月26—30 日,锡林郭勒盟大部及乌兰察布市北部发生雪灾,以上地区积雪深度基本在16—33厘米,局部一些地区的积雪深度在 60—100 厘米,为近 40 年所罕见(沈建国,2008)。东乌珠穆沁旗的牧草被积雪掩盖直到翌年清明,持续170天,畜群只能在山梁鱼贯而行。全旗损失大小牲畜35万头(只)。雪灾中出现牲畜互吃绒毛等异常现象。1981年,东乌珠穆沁旗东部8个苏木突降大雪,刮起暴风,风力达10级,持续34小时。这次突发雪灾中死亡13人,损失大小畜7万多头(只)。四子王旗雪灾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牧区的查干敖包、红格尔、查干补力格、白音朝克图和乌兰哈达苏木,雪灾的发生频率为47%—53%,即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雪灾,重雪灾的发生频率为20%,即每5年一遇(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4)。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旧历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时,“四子王旗大风,由东北起,继而雨雪交作,旗诒四周百里以内,居民牛羊马畜冻毙半,死畜全身皆为冰质,若外服冰衣然,其他野兽飞禽草木,亦同与通常偶风雪状大异。其冰一日始解,蒙地老人皆称罕见”。1971年,四子王旗冬雪大,雪量较长年多71%,连续积雪日数60余天,牲畜死亡3万头(只)。1998年1月13—16日,四子王旗连续4年降雪,积雪最大深度15厘米,牧区草场2200万亩受灾,死亡牲畜5万头(只),仔畜8000头(只)。乌拉特后旗虽然降雪量少,但由于地处高寒地域及气旋活动的缘故,冬季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雪,且多发生在干旱年份的次年冬春。牧畜因头年干旱缺草,膘生体弱,次年冬春再遇当灾,则多有冻饿而死。雪灾给当地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据《巴彦淖尔盟地区1877年以来旱涝灾情》一书中记载:“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白火,冬春多风写,严寒,雪把带绊的马如木马一样,冻死在草地,故称木马年。”民国十八年(1929),境内冬雪深达一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白灾,冬雪大,盖、埋草场,牧民多移乌拉山。风大、天冷,白天羊上垛,压死不少。民国三十六年(1947),境内冬季多大风雪,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又据《气象灾情调查表》记载:“1955年,本地天气奇寒,达零下40摄氏度,入冬以来连续降尘、前后五次,深达尺余,牧场三分之二被雪盖凝固,放牧极为困难,追随放牧者冻伤二十余人。次年春大雪,3月29日下了湿雪,草冻成冰棍,牲畜死亡很多。”1961年11月18日至翌年4月8日,乌拉特后旗降雪量达199—267毫米,积雪46—117天,积雪最深超过一米。北部地区受灾较重,牧区公路运输中断,自治区人民政府派飞机空投救灾物资(邢野,2001)。(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