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在2015—2019年每年暑假期间赴上述个案牧区工矿业开发点开展田野工作,总共为期10个月。有学者认为,“进入田野”至少需要思考三个层次的边界及跨界问题:身体/物理边界(身体进入到某个物理空间)、心理边界(信任感以及心理距离)和文化边界(更为综合地对某种文化,尤其是另类文化的感知、了解与理解) (黄盈盈,2016)。对于笔者而言,进入牧区这样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开展田野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打破这个三个层次的藩篱。为了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从而更有效的收集资料,笔者选用了PRA研究方法。PRA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也被称为参与式农村评估,是国际上流行的发展研究工作方法。它强调三个支柱:第一个是思想行为和态度,即以调查员或工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思想是什么,体现的行为方式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第二个支柱是知识共享,即被调查者和调查者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查的过程是被调查者和调查者把彼此的知识体系共享的过程;第三方面是PRA工具。这三个支柱支起了PRA工作构架。这一方法的主要理论是形象化交谈法,通过制作一系列的图、表等活动,信息不仅可以由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共同提供,而且可以通过一种便于双方理解和沟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个特点有利于双方对信息进行交叉检查和分析,推动他们对谈话的内容进行讨论,使所获得的信息更具有客观性。同时, PRA方法也使当地人能够分享、表达和分析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发现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动,并使研究人员可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张实,2001)。在开运用PRA方法展工作期间,笔者实现了由“研究者”向“学习者”的角色转化,即笔者不仅是一名研究者,更多是作为一名学习者与当地牧户同吃同住,并且参与了他们的日常生计实践(放羊、剪羊毛、挤奶)。牧民也不仅仅是作为研究的“对象”或是“客体”,更多的是作为“老师”来给笔者答疑解惑,如教笔者如何辨别牧草、一起绘画草场地图等。通过PRA方法的运用与这种互为主体性的互动,笔者在有限的调研时间内收集到了大量鲜活丰富的田野资料,不仅感受到了牧民对工矿业开发的复杂心态,更深刻体会到了工矿业开发对牧区发展的双刃剑效应。(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