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如何突破中国市场进入障碍?

跨国公司如何突破中国市场进入障碍?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国际产业而言,中国大部分产业领先程度不高,规模偏小,对跨国公司不能构成高限制性的进入壁垒。因此,在政策准入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大部分行业很快突破了进入壁垒,在中国许多行业取得了主导地位。跨国公司进入之后系统化投资对我国潜在进入者构筑了高进入壁垒。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金额最多的制造业基本是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甚至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东道国后,可能会对新进入企业构筑更高的进入壁垒。

跨国公司如何突破中国市场进入障碍?

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指阻止新企业从“潜在性进入”变为“现实性进入”的因素。进入壁垒是市场不完全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相对于国际产业而言,中国大部分产业领先程度不高,规模偏小,对跨国公司不能构成高限制性的进入壁垒。因此,在政策准入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大部分行业很快突破了进入壁垒,在中国许多行业取得了主导地位。

以我国电子产业为例,跨国公司进入之前,国内产业过度竞争导致行业只有非常低的进入壁垒,而跨国公司进入后进行系统化投资,就构筑了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电子企业由于受体制等因素制约,退出壁垒极高(包括企业设备专用性约束、劳动力重新安置约束、政府保护性干预等),大量企业只“生”不“死”,市场竞争可以实现“优胜”,但不能达到“劣汰”,谁也不足以形成主导市场的经济规模,呈现群雄逐鹿、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电子产业的过度竞争不仅意味着市场规模较大,而且意味着在市场上缺乏绝对优势的企业,这实质上降低了外资进入的成本。1992年以来外国公司以并购方式大举来华投资,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企业解了生存之围。在外资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大量让渡股权,低价甚至无偿出让品牌、商业信誉、原材料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大大降低了外商跨国投资的“门槛”,并在极短时间内在同行业国内其他企业面前树起了一个竞争巨人。跨国公司进入之后系统化投资对我国潜在进入者构筑了高进入壁垒。仅以韩国跨国公司为例,LG 集团和三星集团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我国分别先后投10余家电子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彩电微波炉、录像机、音响、空调器、洗衣机、VCD、半导体、电冰箱、小型交换机、显像管及电子零配件等。当年我国电子百强第一名四川长虹电子集团营业收入仅为LG 的8.6%、三星的5.2%。面对这样的竞争巨人,我国电子产业内现有企业尚难以与之抗衡,国内潜在进入者要取得竞争的资格绝非易事。

如果说东道国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对以新建投资方式进入的外国企业还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那么跨国并购使其更容易逾越所谓的规模经济壁垒。更多的跨国公司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融资,通过杠杆收购,比较容易地逾越了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的限制。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金额最多的制造业基本是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比如1998年全球跨国并购最集中的5个行业分别是焦炭石油燃料汽车电气化学和造纸印刷,这5个行业基本都是进入壁垒极高或者较高的行业。(www.daowen.com)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跨国并购方式绕过进入市场的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和资本需求量壁垒,试图获得进入东道国市场或新行业的某种优势。甚至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东道国后,可能会对新进入企业构筑更高的进入壁垒。例如,跨国公司凭借全球规模经济优势和融资能力优势构筑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通过对整个产品空间的系列化投资以及品牌扩散、多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通过兼并、收编我国民族企业使得民族品牌逐渐淡出市场,然后利用世界名牌效应提高因消费者偏好而产生的进入壁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