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规模也迅速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组织结构经历了巨大变化。特别那些跨国公司进入较多的产业,其市场集中度早已今非昔比。1992年以前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是新建投资,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因此跨国公司进入之时一般都会降低集中度。在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相当、国内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些轻纺工业、部分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和家电工业等行业中尤其如此。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带来某些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如20世纪中国的手机市场、日化用品市场等。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跨国公司投资企业规模大于国内企业或兼并后的企业大于原企业规模,因而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第二,跨国公司进入后,利用其在规模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兼并当地竞争对手;第三,国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扩张手段对抗跨国公司的竞争,或者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被迫退出该行业或者被其他企业兼并;第四,跨国公司在获得了当地市场的主导地位后,建立更高的进入壁垒;第五,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是畅销的全新产品。
从纵向发展过程看,那些在跨国公司进入初期集中度较低的产业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之后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而在初期集中度较高甚至具有较强的垄断势力的产业,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这是产业国际化的结果。跨国公司使用跨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投资作为国际化经营的最高形式,使国际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复制”到东道国的相关产业中去。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逐渐向国际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收敛。中国的市场集中度普遍较低。以本国GDP为基数,2003年,美国前100家大公司的销售额占GDP的39.5%,前500 家 的 销 售 额占GDP 的65.4%,而 中 国 的 这 两 个 数 值 分 别 只 有19.2%和38.5%。所以,跨国公司进入之后,中国市场的集中度提高将是主要趋势。1998—2019年,从各个行业来看,非银、纺织、医药生物、计算机、建材等行业集中度均明显走高。
以水泥行业为例,从CR n 衡量的市场集中度来看,我国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早期是较低的。2004年我国水泥行业CR 4 只有11.78%,比世界水泥业集中度标准中的低标准27.40%还低15.62%,比1982 年美国水泥业的集中度低19.22%。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以中国建材为例,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后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联合重组,历经十多年后,联合重组的企业达千余家。这场跨省跨区域的“合纵连横”推动了我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
在大规模重组的带动下,我国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从不到10%提高到了2019年的63%,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减少了过去盲目竞争和乱杀价等行为。国外成熟水泥行业2019年的市场集中度是80%,这说明我国目前的集中度还有上升空间。
表6-1 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纵向比较[2]
国外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是历经多次的并购高潮才形成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产业集中化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和结果。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少数绩效较好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这就推高了产业集中度。墨西哥水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原因就在于其拥有世界第三大水泥公司墨西哥水泥集团公司。墨西哥水泥集团公司的发展正是以不断的跨国并购和控股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的。(www.daowen.com)
表6-2 墨西哥水泥集团的并购历程[3]
(续表)
但是,这个集中度普遍提高的市场存在着主导的竞争因素。首先,交叉跨国投资使少数寡头厂商获取长期垄断利润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寡头厂商在彼此原有市场竞相采取渗透式的投资,使世界产业的市场竞争氛围更加浓厚。其次,不同国家的寡头厂商竞相对外直接投资使跨国公司行为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虽然多家跨国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较高,但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仍然十分激烈,这为优化中国市场的产业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