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企业成本差异解析

国内外企业成本差异解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外国企业数量越少,外资并购的动机越强。若国内并购不存在协同效应,则鼓励国内并购反而会增加了外资并购的动机,甚至引发全行业的外资并购。也就是说国内企业获得了一定的资本补偿,但丢失了部分市场份额。虽然中国市场是个大市场,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众多国内外品牌,但有些行业存在品牌区域分割现象,这种现象促使企业考虑区域化竞争策略。

国内外企业成本差异解析

(一)基本模型

考虑某行业初始存在n 家国内企业,同时存在m 家外国企业出口东道国市场。任意一家国内企业标记为D,任意一家外国企业标记为F。假定企业生产差异化的产品,需求函数为p=a-q H-bQ-H,H=D,F。其中,p,q H 分别表示企业的价格和产量,Q-H 表示国内市场行业总产量减去企业H 的产量之后的值。a 为常数,b∈(0,1)是表达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常数。假定国外企业边际成本均为0,国内企业边际成本均为c,c>0。同时,假定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外企业不能通过新建投资进入国内市场。

假定所有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其利润

接下来本章对双边外资并购事件建立三阶段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一家国外企业和一家国内企业同时选择并购和被并购;第二阶段,并购方选择让被并购方存续还是退出市场,即选择共存还是挤占。如果选择共存,还需同时选择整合被并购方的程度;第三阶段是产量决策,所有企业通过选择产量最大化其利润。

(二)企业短视视角下的产业均衡

所谓短视的企业视角是指企业以改进当期利润为目标来选择策略。因此,在短视视角下,并购后整体利润超过并购前双方利润之和的并购一定会发生。在挤占策略下,被并购方退出市场后,行业中高成本企业数为n-1家,低成本企业数为m 家。

挤占策略下,国外企业并购国内企业的盈余为:

结论3-2:如果企业只考虑单阶段自身行为对自身利润的影响,则根据以上结论可推断:

(1)如果第一家外资并购是对自身有利的,则国内所有企业都将被外资并购。

(2)如果行业中企业数量过多,则早期外资并购的自身利润为负,因此没有企业愿意启动整个行业的外资并购。

(3)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外国企业数量越少,外资并购的动机越强。若国内并购不存在协同效应,则鼓励国内并购反而会增加了外资并购的动机,甚至引发全行业的外资并购。因此,政府鼓励不存在协同效应的内资并购将事与愿违。

并购的社会影响:

代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www.daowen.com)

从上式可知,国内企业整体利润提高了。

但并购之后国内企业实际产业利润为Π(m,n-1)=(n-1)q 2D(m,n-1),所以实际产业利润低于行业总收益。也就是说国内企业获得了一定的资本补偿,但丢失了部分市场份额。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先驱李斯特认为比较利益理论宣扬的贸易参与国均获取其利的观点,只着眼于眼前的财富的增加,而忽略了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即落后国家生产力的提高,他指出,财富和生产财富的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财富的生产力不知要比财富本身重要多少倍。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无论采取国际贸易还是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其实质是财富生产力的国际争夺,而非静态的眼前财富。跨国公司通过挤占式并购,压制了我国产业的生产能力,攫取创造财富的“母机”。因此,从我国产业长期发展来看,跨国公司挤占式并购策略对我国产业形成的控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国内社会福利为:

根据上式,社会福利的变化方向和大小与产品差异度、成本差距和企业数量相关。

(三)企业前瞻性视角下的产业均衡

企业前瞻性视角下的观点可能与短视视角下的结论迥异。首先,从并购的时机选择来看,随着不断发生并购,行业内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并购带来的利润将越来越大,因而短期看来后并购比先并购有利,但是,如果企业并购的时间相差不大,那么先并购和后并购的长期利润是相同的。其次,从被并购企业提出要价的角度来看,假定并购由一家企业发起,另一家企业接受,且接受要约的企业以自身当期利润为准来要求并购补偿,因为并购会导致市场集中,所以在不考虑潜在市场进入的情形下,早期行业中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利润较小,所以早期被并购方要求的补偿也较小,从而率先发起并购要约的企业收益最多。综上所述,如果国内企业是短视的决策者[1],那么所有外国企业都认为与其推迟,不如率先发出并购要约。

但是,这还不能说明企业一定具有抢先发动并购的动机。因为并购事件中并购方的收益都小于不发生并购的同类企业的收益[2],所以企业都希望别的企业并购而自己置身事外。在以上分析框架下,即使存在并购盈余,全行业的外资并购也不可能一触即发,因此挤占策略的外资并购的数量类似于公共物品的产量问题。二者的共同点是虽然提供产品(并购)者自身收益大于成本,但搭便车者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收益而不必支付成本。根据经济学中公共物品产量的分析可知,若行业中低成本企业数量较多,且无协调组织进行安排,则外资并购的数量偏低。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外国企业是否采用挤占性并购策略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囚徒困境博弈,所以有限期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全都不并购。但如果所有企业在可预期的将来都不退出市场,则可以视为无限期囚徒困境式的重复博弈,因此有可能出现合作博弈的结果。只要条件满足c>c M,就可能在一个行业内出现大量的外资并购。例如中国的日化市场,众多国内名牌被外资并购后变得黯淡甚至消失,而国外品牌却大放异彩。

一部分文献动态博弈的方法研究了序列并购的问题(Fauli-Oller,2000;Matsushima,2001;Motta和Vasconcelos,2003)。在这些模型中,不同企业的并购决策按照给定的次序进行,在均衡状态作产量决策。虽然对模型的假定各不相同,例如,需求和成本函数的假定不同,并购引起的技术变化不同,但结论却是一致的,都认为均衡结果是所有企业都并购或者所有企业都不并购,不存在仅部分企业并购的情况。这种全行业决策一致的理论也得到了实证的支持,例如行业有明显的并购潮和并购低谷现象。

结论3-3:国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外国企业数量较多时(m >2),外资消灭国内竞争对手的兼并动机不显著。当国内市场上只有一家外国企业参与竞争时这种动机变得明显,而且当国内企业数量越少、国内外企业成本差距越高、产品之间差异化程度越小时,这种动机越明显。

虽然中国市场是个大市场,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众多国内外品牌,但有些行业存在品牌区域分割现象,这种现象促使企业考虑区域化竞争策略。在区域市场中,外国企业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家,这时外国企业与为数不多的国内企业占大部分市场份额,如此一来就满足了外国企业通过并购挤占国内竞争对手的条件。

自中国加入WTO 之后,许多行业产品进口关税降低,导致国内某些行业的高成本企业的成本劣势更加明显。在国内市场向国外开放程度提高的前提下,当单个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雄踞一方时,如果不打破国内市场区域分割的局面,那么大量国内企业将被外资并购,国内品牌随后也将退出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