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早已成为一个江湖,在中国,有人的地方就有方便面,超市、车站、码头、便利店、食堂……凡江湖者,必有老大,而老大绝非自封,靠的是名气和实力。
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是在1975年的绿皮火车上,当时,我随父母从西北一个叫夏官营的车站出发一路北上,目的地是东北,中间要从北京中转。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有这样的叙述:
1975年的时候我还很小、很土,像个土孩子,成天土里滚、泥里爬,脏兮兮的。离村庄最近的火车站,叫夏官营车站,南来北往的火车,多数不停,经年累月,坐车的人少,送行的人也少,车站就很孤寂。车站是一个门户。那一年的春天,我就是从那个门户踏上了庞大的火车。火车“轰隆隆”地离开故乡,带着我去北京。那时的我4岁多一点,从没出过远门,从没坐过火车,从没去过北京。车厢里很宽阔,人不多,走道上没有站人。那天是个阴天,但并不妨碍我的情绪,我在车厢里跑来跑去,很开心。漫长的旅途都是在车厢里,有热水、有方便面、有干粮……
在火车上的第一顿午饭,父亲便给我们泡方便面吃。我记得那是一个纸质的包装,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颜色并不鲜艳,但在当时一个农村孩子满眼灰黑白的世界里,那个色彩便是瑰丽的。方便面是泡在搪瓷缸子里的,我记得只泡了一包,我们哥俩吃一包方便面,当然不够吃。而当时是谁先吃谁后吃已经记不清了,现在想来也并不重要,我最清晰的记忆是那种扑鼻而来的香味儿,一种特殊的与母亲做的饭完全不同的香味儿,它一下子捕捉或者俘虏了我的饥饿,也将没见过世面的土孩子的食欲高高地吊了起来。第一口吃下去,那面是近乎绵软的,但是丝丝缕缕仍然分得开。我贪婪地看着搪瓷缸子里的面,它们以特有的状态盘踞、依偎、缠绕,我恨不得一口吞了它,但是不行,只有可怜的一包,我要和弟弟分着吃面,分着喝汤。当时肯定没有吃饱,否则几十年之后我的记忆不会如此清晰。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方便面这么好吃的东西。
我当时不识字,即便识字也应该不会记得方便面的名字——品牌。但在那个年代,方便面应该不是寻常之物,很多人没见过,买不到,吃不起。父亲是军人,是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从东北回西北探亲,要从北京中转,他见到了方便面,买了方便面,自己享用,也偷偷地留了一包给我们品尝,用到偷偷这个词,是因为在他探亲在家的那段日子里,我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他还藏着一包方便面,若是知道,恐怕也留不到在火车上吃。
后来有人说中国大陆的方便面是台湾人带进来的,那自然是不对的,虽然康师傅以及更多的方便面后来居上,成就了中国庞大的方便面帝国。
据考证,方便面在我国的发展始于1970年,也就是我出生前一年。我吃到方便面前的四五年间,中国第一袋方便面“诞生”于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制造方便面的机器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土设备,年产量仅200吨。这个数字也是对我当时记忆的佐证,物以稀为贵,200吨如何能分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嘴里?
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100余条方便面生产线,方便面才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到1989年时,全国方便面生产线已达280条,年生产能力达70万吨,而时隔6年后的1995年,生产能力猛增到700万吨。
此时的我已经成为一名记者,对于方便面,不但熟悉,而且开始“选择性”消费,选择什么呢?品牌。
但毋庸置疑的是康师傅的诞生为中国方便面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以及领头羊的作用。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民众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大陆生产的方便面包装则很是简陋,而且食之无味。当时大陆只有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价格在5元至10元钱一包,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多在宾馆和机场销售,价高难推广;另一种是几角钱一包的低价袋装方便面,口味和质量都很差,面一泡就软了。我吃的应该是后一种。但是我觉得作者的记忆或者描述是不准确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华丰方便面已经很流行,它进入兰州时,甘肃区域的负责人还与我打过长时间的交道,是一个南方人,普通话一点都不标准。我还免费吃过他送我的几箱方便面。华丰的包装不错,质量也不错。
更早时,中国市场的方便面品牌确实比较单一,但是作者应该没有像我一样在1975年时就吃过方便面,因为口味与质量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便没有优劣。
1992年,“康师傅”开启了在中国的创业历程,那是机会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了8年,开发区成为一个热词。
此时的广州开发区已经有70家生产性企业投产,100多家非生产性企业开业,区内达到了“五通二有”(即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地下管道,有了一大批可用厂房,有了必要的生活设施)。
但是康师傅首先把目光瞄准了天津开发区,这也无可厚非,因为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在天津挥毫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七个大字,对于天津开发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对于商人而言,则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在1992年正式投产之前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否来过广州开发区,现在无从得知。但是,两年之后,它还是选择了广州开发区这片热土作为新的市场增长极。
1992年7月18日,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康师傅”第一碗红烧牛肉面在天津开发区诞生,从此“康师傅”方便面伴随着“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广告逐渐飞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品牌。
在1994年之前,康师傅在广州已经是遍地开花,不过那不是广州原产,1994年3月,广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在广州开发区成立,使得华南消费者开始品尝原产于这片土地上的方便面。
康师傅为何选择广州开发区?据康师傅发展顾问白崇贤言,天津第一个根据地成熟之后,为迅速扩大战果,夯实基础,他建议魏氏兄弟立即在大起点上完成战略部署,将“康师傅”在天津的成功模式向全国铺开,建立若干个根据地。魏氏兄弟采纳了他的建议,又在广州成立了第二家“康师傅”方便面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北一南的战略格局。
广州开发区是康师傅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起点。
康师傅方便面出自顶新集团,其前身是台湾彰化鼎新油厂,那是一间由台湾人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的小油坊,创立于1958年。子承父业,魏德和的四个儿子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和三个女儿自小就在油坊帮忙,尽管非常辛苦,但油坊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魏德和去世时,“鼎新”的家产与负债也是基本相抵。
1988年,受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魏氏兄弟决定赴大陆投资。受家人重托的魏应行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寻找机会。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在大陆举目无亲、没有丝毫人脉关系的年轻商人,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机会的寻找是何等的艰难。魏应行急切与匆忙的脚步在各省之间穿梭与奔波,但是他的思维始终停留在食用油上,这是他们的老本行,做起来会轻车熟路。
魏应行想创立一个“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品牌,现在看来,他的思路没有错,品牌食用油如今已是中国普通家庭的日用品,到粮油店排队打油的历史早已经终结并残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但是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不习惯也没有经济能力享受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油品,他的思路过于超前。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广告,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的女主角吴敬娴那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广告词不可谓不深入人心。但是,魏应行属于赔钱赚吆喝,他的油有名气没市场,如果推后二十年,他一定能引领食用油风骚。
初战失败之后,魏应行又先后推出了“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东西真好,但是价格太贵,老百姓吃不起,其结局也和清香油一样,以失败而告终。其时的“鼎新”财力有限,到1991年时,魏应行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的创业“基金”几乎全部赔光了,再往下走,“鼎新”会伤筋动骨。就在他极为失意与落魄地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又嗅到新的商机——方便面,这让魏应行绝处逢生。
当时,由于经常出差,饭吃不到点子上,魏应行就随身携带着从台湾带来的一种方便面以便随时充饥。但是他在吃方便面时往往会引起同车人的注意,他们都好奇地向他打听这种方便面从哪里可以买到,多少钱一包等等。一次两次没有引起他的主意,但是三番五次的相同经历,使他一下子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做方便面!
魏应行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当时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呈现两极化:一极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很差;另一极是进口面,质量很好,但价格贵,五六元钱一碗,普通大陆人根本消费不起。如果做一种物美价廉的方便面一定很有市场。质量差,也是比较而言的,魏应行应该是与他带来的台湾产的方便面进行了比较。
这时已经是1992年,魏氏兄弟在交了几年数额不菲的“学费”之后确定了投资目标,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说实话,我起初听到这个名字时,感觉并不好。但是我的感觉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的感觉,而消费者的感觉来自于品牌拓展力度和商品本身的质量。那个年代,只要抓住商机,不管你是叫“王师傅”还是“张师傅”,或者“面师傅”,都能成功。而之所以取“康师傅”这个名字,据说是为了适应北方人的思维方式。在北方人眼里,“师傅”这个词不是显得较为专业,而是广为人知,是人们的口头语,北方称“师傅”,南方称“先生”,约定俗成,但都是一种尊称。而选用“康”字是想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
有个好名称和明确的市场定位,确定口味便没有什么悬念,既然是面向北方市场,当然要开发符合北方人口味的方便面,康师傅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和调查发现:大陆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较偏爱牛肉,于是决定把“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考虑到大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后把售价定在1.98元。
1992年,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版面、栏目都很“干净”。即便是两年之后,我已经开始从事专业新闻工作时,放眼整个城市的新闻媒体,版面或栏目上的广告还是少得可怜,当时的国内企业还没有强烈的广告意识,倒是虚假的医疗广告,福建一个地方的性病治疗广告大行其道。而康师傅的年广告支出预算为3000万元。据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插播一条广告只需500元人民币,而地方电视台的广告收费标准更是低廉,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广告几十元一条。
康师傅为了将一句“好味道是吃出来的”的广告词铺满大江南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每年的广告投入从不低于1亿元。康师傅认为:“广告就像朋友,你不打招呼,人家就把你淡忘了。”
应该说,康师傅横空出世一举成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占尽天时,中国方便面市场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二是强大的品牌宣传力度,这需要超前的意识,也需要雄厚的实力,是大手笔的运作。顶新集团副总裁李家群后来在谈到康师傅的成功时也说:“最重要的是我们抓住了先机,抢到了‘第一品牌’的形象”,“若是换在今天,任何一个品牌也不可能做到这样”。应该说,是时机和速度成就了“康师傅”的辉煌。
究其价位而言,1.98元并不便宜,时我在兰州国企工作,月薪不过几十元,兰州人的“早餐”兰州牛肉面一碗也还不到一元钱,故而康师傅其时在兰州并不多见,也少有人吃。它的市场可能更多的是在京津沪一带。
事实胜于雄辩,康师傅公司门口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一麻袋一麻袋订货的罕见场面。在市场的推动下,康师傅的生产规模迅速膨胀,魏氏兄弟终于第一次尝到了投资大陆的甜头。为了应付产品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康师傅不得不投人巨资至流通领域,同时用提前收来的订金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招募人员。从第一碗面上市后的半年内,康师傅生产线上的工人即从三百多人猛增到三四千,生产线则扩大到了天津之外的多个城市。
广州开发区由此有了康师傅。
作家於文喜曾身临其境,体验过广州“康师傅”刚开始投产时的生产流程,他这样写道:广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从建厂开始,就不断在品质上深耕,不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善公司的品质管理和各项设施。
图为作者与作家於文喜在其家中合影。许卓 摄
一天,作者来到广州顶益,耳闻目睹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其一:在广州顶益工作的员工大多数是来自内地的乡下姑娘,有的原已形成随便乱丢乱吐的习惯,这些习惯显然与对产品卫生要求极高的康师傅有较大差距,对保证产品质量有影响。为此,广州顶益在这些乡下姑娘上岗前,先进行一个月的军训,以培养组织纪律观念,其中还进行一周的个人卫生养成训练,培养她们自觉讲卫生的好习惯。同时,广州顶益注意从一点一滴抓起。例如,洗过手不能把手上的水乱甩,要用烘干机烘干。生产一线的女孩子都要剪短发,工作时不许化妆,不许戴首饰、手表等。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制度的约束,终于使这些乡下姑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他们不但上岗注意卫生,就连下岗后也十分讲卫生爱美了。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制面厂工作的员工上班要经过几道关:换工作服—洗手消毒—烘干—过风浴通道杀菌—进入生产车间。而且进入生产车间是单向的,戴的手套是一次性的,车间全部密封。车间内还配有灭蝇灯,地板光洁如镜,从而保证了康师傅方便面等产品的品质。
其二,广州顶益对于卫生检测也是十分严格的。他们唯恐自己检测公正性不够,还每月一次抽样送交广东省卫生防疫部门检测,每次检测都是“产品合格”。(www.daowen.com)
他们还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品质保证体系,专门设立了品质保证部。品质保证部分成三个品质管理科,一个检测中心和一个品质保证科。依据各类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品质活动进行评估、稽核,并辅以电脑化软件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不良产品流出制造现场。他们配有专职的品质管理人员就达100多人,都是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同时,还成立了品质保证协会,设有客户投诉中心,每天24小时开放;在康师傅方便面的包装上印有投诉电话号码。他们对消费者的投诉分为三级处理:A级,即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要在两小时内有反应;B级,少料包、叉子、包装有毛病的,要在24小时内有反应;C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要在三天内有反应。
其三:在1994年底,广州顶益进行投试产时,天津顶益生产的康师傅方便面已在市场上十分畅销,经销商们纷纷上门争购,有的甚至央求说:“我们的人来了,车也来了,先给我们发点货吧!”可是,他们当时还没拿到广东省卫生防疫部门的产品卫生许可证,在这种情况下,宁愿把30多万箱成品控制存放在库内,也绝不发货,等广东省卫生防疫部门的卫生许可证下发后再发货。三天以后,他们拿到了广东省卫生防疫部门的卫生许可证,才将康师傅方便面送出厂门。
其四,一次,品质管理人员在成品库抽检时,发现一批产品的个别纸箱上的康师傅三个字有点不清楚,画中的人脸上有花点,他们立即将此货退回工厂。对此,有的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但品质管理员却坚决把关不让出厂。品质管理员说:“不能让这点小毛病影响了广州顶益的形象。”后来,复检了这批纸箱后,品质管理员才允许出货。还有一次,品质管理员在抽验时,发现碗包膜打印字不清楚,他马上到成品处按抽检的批数找出该段时间内打印不清的100多箱康师傅方便面,并按规定把它完全毁掉。像这样重视产品质量的事在广州顶益多着呢。这些事深深地教育着全公司的员工,使他们提高了对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在一次全国市场调查国产品牌排行前10名中,康师傅方便面的市场占有率、受欢迎程度、知名度三项名列第一名,并取得了国际ISO9002证书。广东省消费协会负责人说:“康师傅方便面能取得这个‘上帝’的信誉,主要是其产品质量过硬,在信誉服务的宗旨上下功夫,从面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上帝’”。
大约10年之后,康师傅成为广州开发区内跨国公司“簇群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成员,与宝洁、松下、本田汽配、依利安达、光宝、安利、旺旺和大众电脑等并驾齐驱形成九大族团,提升了广州开发区的产业竞争力,使区域产业结构和制造成本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簇群经济”效应不断放大。
但是,人们都知道,广东与北方有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北方人“重口味”,广东人偏清淡,而且,广东人对饮食的挑剔比北方人显然更甚,适合北方人的红烧牛肉面未必适合广东人,那个年代,人口的迁移尚不普遍。南方还是南方人的世界。而康师傅在广州开发区建厂,其目的当然是想吊足广东人的胃口,因此,推出适合广东人口味的方便面成为康师傅的战略目标。
另外,广东人讲求的是“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身居广州,无论你是资深广州师奶或是初来粤地的新广州人,煲一锅靓汤是看家本领,学会喝汤是入乡随俗。甚至,喝汤比吃饭还重要。做好“汤”的功课,对于康师傅而言是一种必须,否则便是与广东人的饮食文化格格不入。
对于广东人而言,汤的讲究可谓多矣,其地位举足轻重。喝汤的作用从补中益气、清热祛湿到理气温脾、滋阴润肺,功效涵盖之广与品种做法之多足以让北方人大开眼界。
“我们根据时节,搭配不同的食材,加以不同火候炮制,就能变化出不同形式的美味汤品。”来自广东省中医院药师、被誉为“岭南汤王”的佘自强对煲汤之精髓有独到的见地。
康师傅紧紧抓住广东人的爱汤情结,着力在华南开发适合地方口味的区域方便面,秉承古代中医“药膳同源”理论精华,取正宗产地的食材,聘请专业老中医,采用传统民间养生保健配方,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经过多次的口味研发实验及消费者口味的调查评估,精心研发出了康师傅煲汤系列方便面,“老火靓汤”——将煲汤与方便面结合,为华南消费者提供方便美食。
曾朝晖对康师傅的战略发展之路进行分析后认为,与大多数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品牌不同,康师傅通吃全线的野心昭然若揭。
走入中国任何一个超市、零售店,我们都能看到康师傅的影子已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方便面只是其一个品牌,而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矿泉水、饼干等,在林林总总的食品海洋中都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不是店家有意为之,而是康师傅来势凶猛,大有秋风横扫落叶之势。
尤其在茶饮料市场,我们曾经知道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旭日升”,这是一个以供销社为家底、靠3000万元投资起家的国有企业,从1993年开始,旭日集团的发展如日中天。1995年,旭日升冰茶销量达到5000万元。1996年数值骤然升至5个亿。1998年旭日升的销售额达到30亿元。1999年旭日集团确定“冰茶”为旭日集团商品特有名称,并将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将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以商标作壁垒“独家垄断”。在当时看来,旭日升有了一个终身属于自己的商标,“垄断”了“冰茶”,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似乎可以坐享老大的位置而俯瞰天下众生。
但是,从2001年开始,旭日却“无可奈何”地滑向“迟暮”的轨迹,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旭日升停止铺货,有人如此形容:曾一度风光无限的“旭日升”日渐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蓝色记忆”。
市场经济的竞争,不能说谁是谁的罪魁祸首和克星。面对利益与机会,包括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娃哈哈等食品巨头不可能不为所诱,于是,你不让我叫“冰茶”,我就叫“冰红茶”、“冰绿茶”,在后来者居上的围追堵截中,旭日升所创造的“冰茶”概念很快被对手模仿。
河北日报还曾就“旭日升”再次遭遇停产刊文追问河北品牌重生之路。
正如很多人模仿康师傅方便面,在信息化时代,紧靠一纸专利是保护不了自己的,还要靠打持久战的经营之道,而这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发展之役、保护之役、突围之役,不深谙此道者江湖地位将岌岌可危。
康师傅于1996年投入茶饮料生产时,正是旭日升旭日东升的时刻,时机并不好,压力不可谓不大。而与其方便面的主业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当时首推的是柠檬茶和菊花茶,我是喝过的,感觉很新鲜,味道也不错;紧接着,我又在市场上看到了冰红茶、冰绿茶和乌龙茶,在酷热的天气,喝着冰镇的“康师傅”,感觉甜丝丝的,又有茶的芳香,确实抓住了爱茶人的胃口。
到2000年时,随着茶饮料市场的升温以及旭日升的衰落,康师傅茶饮料迅速走红,成为中国包装茶饮料市场的领导品牌,尤其是康师傅冰红茶,由于有任贤齐、张惠妹等大牌明星做代言人,其青春、奔放、活力的品牌形象深入年轻人内心。不能不说,这是来自台湾企业独有的人脉资源优势,内地很多企业根本难以望其项背。
康师傅独领风骚,源自于其不断的创新。有人说2014年是方便食品的创新年,这一说法有无根据暂且不论,但是作为方便食品的开路先锋——康师傅的创新体现在更多的细节之中。
《中国食品报》有如下数据:2013年,世界方便面协会针对全球15个国家进行方便面摄入量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世界共消费约1056亿份方便面,中国以年消费462.2亿份方便面的总量排名第一,这显然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不无关系。又据AC Nielsen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方便面整体市场销量同比衰退9.1%。但是,方便面是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的重点业务板块,约占营业额的近4成。康师傅在中国方便面市场的占有率为56%(销售额计)。其方便面业务板块毛利率接近30%,由于加强对促销费用的管控,截至2014年三季度,康师傅方便面利润保持了增长。应该说,依靠创新,注重细节是康师傅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
在食品安全令人忧虑且备受关注的今天,在口味与安全之间,我们首选选择的是安全。在《中国食品报》记者的身临其境中,我再次看到了康师傅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康师傅方便面生产线分为制面、投料、包装三大环节,下设自动配粉投粉、复合压延、粉包投料、克重检查等十多道程序。整个车间设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无人生产线,除包装外,基本上无人参与。据介绍,为避免受到二次污染,生产方便面所用的面粉、油从供应商到生产全部过程,都通过使用密闭的罐车、管道完成,所有原料不落地。配套的叉子、包膜、面碗的备料投放也全部由机器自动化完成。生产完成的每块面饼和每袋料包的重量以及这些产品是否存在异常,都要经过相关机器精确的检验后再进入下一道程序,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会被机器立即“拿下”。为了保障面饼和料包的独立和安全,在方便桶面的生产线上,托着面饼的桶会在机器投入叉子之后,有一个倾斜的动作,以使叉子固定在桶的一侧。在投放调料包时,料包自动会放在另一侧,这样就可避免叉子的齿尖划破调料包的包装。
据康师傅中央研究所所长陈应让介绍,康师傅在很多方面是方便面制作行业创新“第一人”。首次,对面饼形状进行革新。很多年前生产的方便面都是方形,康师傅研究所在研究消费体验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泡面器具基本都是圆形,因而在泡面时不得不掰掉四个角,这样不仅冲泡麻烦,而且碎面也会影响口感。为将方便面从方形改成圆形,康师傅公司耗巨资,更换了所有方便面生产线。第二,面饼凹槽的设计。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面饼中有一个浅浅的凹槽,这是康师傅研究人员的一个精心设计。一来,调料包可以乖乖地待在这个凹槽中,外观不会凸起,运输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避免包装破损;二来,如果煮面时要加个鸡蛋,鸡蛋也能整个“卧”进去。第三,方便面桶的空隔热和折叠叉的设计。为了解决了面桶烫手的问题,康师傅率先采用了中空隔热环保面桶,并不断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桶重,改良桶形,提升消费者的手握感。面桶内增添折叠叉,不仅考虑到让食用者吃面方便,泡面时将叉子插在碗沿上还有固定碗盖的功能,叉子的长度高出面桶的深度也可避免其滑入桶内。
而历时8年研发、投资3亿元的“爱鲜大餐”是康师傅去年推出的一款创新产品。据陈应让介绍,爱鲜大餐采用创新性的四层复合技术和熟化蒸面与两段干燥的非油炸工艺,使面体熟化更加充分。调料包中的冻干大肉片及彩色配菜,使方便面营养更丰富,汤汁风味更浓厚。除此之外,创新的扣盖式包装解决了传统包装在泡面时散热过快的问题。康师傅方便面由内到外的创新,不仅使方便面行业价值得到提升,同时也意味着方便面正向健康转型。以“爱鲜大餐”为代表的创新型方便面,正迎合着消费者对方便食品“健康营养低负担”的需求。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陈应让说,多年来,康师傅无论是生产技术创新还是产品设计创新,都有一个核心宗旨,那就是运用现代食品技术传承、发扬中华传统,开发出适合中国人的食品。我国地域辽阔,在饮食传统上存在巨大差异,为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康师傅美食研究团队走访全国各地,品尝研究当地美食,在开发出不同风味的方便面的同时,也将中华美食文化用方便面这样一个小小的载体传承了下来。 目前,康师傅方便面有80多种,累积研发的口味有260多种。陈应让说,将全国各地的面食特色传承保留,又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各种口味的面食,正是康师傅的创新理念。他强调,创新、安全是康师傅未来发展不变的追求。
由一家小作坊而成长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康师傅必然有其独有的企业文化,康师傅集团董事长魏应州先生言:“‘康师傅’的用人原则很简单,就是‘勤、廉、能’这三个字。”“勤”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常言道“一勤天下无难事”,老一辈“康师傅”人就是靠他们的勤奋开拓创造出了“康师傅”今天的辉煌,这本身就是对“勤”最好的诠释和写照;“廉”即“廉洁奉公”——是对“康师傅”人道德操守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康师傅”人最起码的行为标准;“能”是指各种专业的才能、技能,“康师傅”是一个学习成长型的企业,在这里每名员工都能找到发挥自己专长的岗位,同样公司也通过完备的教育训练体系来不断地提升员工全方位的能力。
在“康师傅”,“勤、廉、能”的理念已经成为所有员工的行为准则,“康师傅”人不仅以此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更将其贯彻到工作和行为中去。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康师傅”在广州开发区的发展足迹:
1994年3月,广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10月开始投产。
1995年11月,广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11月,广州顶津正式投产(在广州开发区东区宏远路16号、东区沧联一路2号、广州开发区永和经济区新业路23号设有生产基地或分公司。)
2004年4月,广州顶益二期车间开始投产。
2011年,康师傅(广州)饮品有限公司(广州开发区东区宏远路3号)成立。
进驻广州开发区以来,康师傅以质量为生存之道、品牌之道、发展之道,从未上过“黑榜”。
在广州市工商局发布的2012年饮料质量监督抽查第九批公告中,由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市生产领域的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及蔬菜汁、蛋白饮料、固体饮料、其他饮料)进行的日常监督抽查中,共计抽查57家企业的109批次产品。
其中,康师傅冰红茶(柠檬口味茶饮品)、每日C水晶葡萄合格。
2013年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领域的饮料产品进行了本年度第七批日常抽样检验,共抽取478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20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4.2%。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霉菌、酵母、铜绿假单胞菌。
康师傅冰红茶(柠檬口味茶饮品)、冰红茶、水蜜桃汁饮品、冰糖雪梨梨汁饮品、鲜果粒橙汁饮料、酸梅汤风味饮品、饮用矿物质水、冰糖雪梨梨汁饮品、绿茶(调味茶饮品)、冰红茶(柠檬口味茶饮品)全线飘绿,100%合格。
2013年,广州开发区对广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颁发获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奖励30万元。
广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本轮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30项,包括UHT蒸汽冷凝水余热利用、冰水机冷凝器胶球自动在线清洗、RO浓水回收,共投入资金289.77元,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29.562万元。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公司年减排PE袋使用87000个,年减少废水排放14.963万吨,减排COD21.01吨/年,节约蒸汽4128.4吨/年,节约电力资源92.301万kWh/年。
对于未来,魏应洲言:“在同质化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康师傅采取了差异化营销,主营业务方便面和饮品业务都在积极进行营销改革,以巩固市场,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