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虽然智慧城市在起步之初就受到了各国的热烈追捧,但作为新兴事物,智慧城市1.0存在一些有待发展的方面,包括侧重于物理系统、把公民视为消费者、不注重社会参与。智慧城市1.0侧重于物理系统而忽视了社会系统。智慧城市1.0把公民视为消费者,试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所有舒适,但只把公民视为消费者而非参与者。
智慧城市研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0年美国旧金山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探讨了通过“智慧”技术形成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经验。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理念,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2]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积极回应并推行经济刺激政策,后续将110亿美元投资智慧电网,190亿美元投资智慧医疗,72亿美元投资宽带网络等。[3]虽然智慧城市在起步之初就受到了各国的热烈追捧,但作为新兴事物,智慧城市1.0存在一些有待发展的方面,包括侧重于物理系统、把公民视为消费者、不注重社会参与。
智慧城市1.0侧重于物理系统而忽视了社会系统。智慧城市借助大数据、云计划、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城市的变革,但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人的因素,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忽视了人存在的意义,人们也在担忧自己的社会性、独特性和平等性的衰弱。
智慧城市1.0把公民视为消费者,试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所有舒适,但只把公民视为消费者而非参与者。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公民发现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系统,这些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对这些系统的了解却越来越少。[4]这使得公民并不能体会到技术发展的乐趣。(www.daowen.com)
此外,智慧城市最初是应对经济危机和城市管理挑战的产物,不太注重社会参与,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统筹协调,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需要把包括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各主体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城市精细化治理: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