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能应用与主体融合:全方位优化方案

智能应用与主体融合:全方位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虚拟映像的建立在根本性的智能信息层面上消除了阻碍信息类应用系统与主体间的隔阂。未来的信息类应用将不断地减小与主体之间的缝隙,也将更加全面地服务于主体,更加有效地延伸主体的智能。我们面对的是无数的虚拟映像,沉浸在这个虚拟世界的海洋中,虚拟世界中的应用与各个主体虚拟映像的耦合有松有紧。

智能应用与主体融合:全方位优化方案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从人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再一次回顾一下计算机应用的历史过程。

计算机在刚刚诞生的时候,不只计算能力十分有限,而且使用也极不方便。为了输入一个计算任务,最开始的计算机是用硬件电路连接来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后来出现了纸卡和纸带输入的方式,程序员需要将程序与数据用穿孔的方式写在纸卡或纸带上,通过光电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这个时候的计算机毫无“用户体验”可言。

后来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计算机的输入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从简单的字符终端,到形象化的图形终端;从键盘输入,到手写触摸、语音及体感识别等输入。同时,其应用的范围也从数值计算发展到不同行业的业务处理,以及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工作的信息处理及应用。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计算机作为人类的辅助与延伸智能类工具,其在信息类应用领域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走近人、更广泛深入地融入人的工作与生活中的过程。在第3章第3.5节中曾经指出,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接近与彼此适应、互相塑造的过程。在机器适应人的同时,人也在被迫接受机器的很多“僵化”的方式。但是,这个过程总体上依然是以机器不断适应人为主,人对机器的妥协是次要的因素,尽管在某些时刻这个因素也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一个颠覆性新应用刚刚出现并且尚不完善的时候。

如果将计算机应用分为界面、应用逻辑与数据/信息三个层面,计算机在过去一直是在这三个层面不断地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是在不同阶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图像视频处理为主的“多媒体”应用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计算机“多媒体”能力持续提高的基础上,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苹果手机,以人机界面的创新开启了苹果新一轮的神话,也引发了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改进的热潮。从触摸,到语音,到肢体动作,再到可穿戴,众多厂商投入其中,不断改进人机交互层面的“用户体验”,让计算机在人机交互界面层面不断与人靠近。当界面的潜力被挖掘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再次关注应用系统人机界面之下实质性的内在本质内容。

越过应用逻辑层,直接看支撑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信息层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除结构化的数据外,数据/信息依然杂乱无章。品目繁多的各种数字化设备在不知疲倦地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惑。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在数据/信息的理论方面深入地思考,因而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让计算机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底层——数据/信息层面向人再走近一步。

本书从第4章开始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的全信息结构、主体虚拟映像,以及基于虚拟映像的应用,正是为了在数据/信息层面来解决遇到的这个困境。

当能够建立起主体虚拟世界的数字映像时,数据/信息与主体之间不再是一种无序随机的关系,数据/信息以一个整体与主体在意识层面形成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信息类应用系统第一次有了在数据/信息层面与主体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接轨的能力。因此主体虚拟映像的建立在信息类应用的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使得我们可以把机器与包括人在内的主体不断接近的过程推进到信息应用系统最下面的信息层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界面与应用逻辑。这将引发信息类应用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有了虚拟映像这个基础,就可以在虚拟映像之上构建更加符合主体特征的、与主体结合更加紧密、对主体的服务更加全面的智能化“面”融合的应用。这时人机交互界面的自然化设计也会更加有用武之地,而不同的应用逻辑也会更加有机地彼此融合。

应用的三个层面持续地互相有机配合支撑,将使得信息类应用与包括人在内的主体之间的缝隙在未来不断变小,信息系统与主体的配合将更加默契,彼此在智能的意义上融为一体。关于信息技术信息应用的三个层面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如图7-10所示。

978-7-111-60062-6-Chapter07-10.jpg

图7-10 界面、应用逻辑与信息层面的发展变化(www.daowen.com)

界面层的完善,将不断提高系统与人之间“沟通”的畅通程度;应用逻辑的交叉融合,将使得应用在内在功能上更加全面、体贴地服务于主体对象,同时为界面层与主体的紧密结合提供更多的内在依据;主体虚拟映像的建立,将使得整个系统与主体在智能信息层面直接建立对应连接,由此推动应用逻辑在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促进界面的改善。

所以,以虚拟映像为核心构建应用系统在计算机与人不断接近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主体虚拟映像的建立在根本性的智能信息层面上消除了阻碍信息类应用系统与主体间的隔阂。未来的信息类应用将不断地减小与主体之间的缝隙,也将更加全面地服务于主体,更加有效地延伸主体的智能。或者说,虚拟化的信息类应用与真实的主体存在由此将进入彼此水乳交融的境界。而这种水乳交融应该是一种对服务对象的立体性覆盖,信息技术应用将实现从“点”“线”到“面”的演化,进而在未来最终形成“体”的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应用全方位、立体性地服务于不同的主体,全方位地拓展主体的智能所达范围。这也就是对在第4章第4.1节中讲的“内”“外”意识的结合与统一的更具象化过程的描述。

如果把眼光从独立的应用/服务再扩大到整个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未来网络连接的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各个主体的虚拟映像以及围绕其构建的应用,见图7-11。

如果把网络也看作是一种应用,所有的应用则构成一个宏观的虚拟世界。我们面对的是无数的虚拟映像,沉浸在这个虚拟世界的海洋中,虚拟世界中的应用与各个主体虚拟映像的耦合有松有紧。每个真实主体则以与自己相关的虚拟映像为基础与网络化的虚拟世界相连。这个虚拟世界是人类集体意识的外化产物。

978-7-111-60062-6-Chapter07-11.jpg

图7-11 不同主体的虚拟世界沉浸在网络化宏观虚拟世界的海洋中

当然,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还有围绕其他主题构建的融合应用系统,比如在第7.2节中介绍的市民融合服务,围绕旅游出行将购物、行程安排、住宿、购物、娱乐游玩等按照不同的需求整合在一起的融合服务,以及那些已经熟悉的网上购物、新闻网站、不同主题的知识系统等。大量的“点”与“线”的应用也会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些应用/服务在虚拟世界中彼此互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有着自身结构的完整虚拟世界(详见第9章第9.2节)。

在这个应用/服务不断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大潮中,还有一个有着重大深远影响的趋势。那就是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以个人虚拟映像为基础的智能化融合应用系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特殊核心的价值。信息技术应用是从各个领域的高端应用起步的,所以在初期都是以组织(如企业)性任务活动为核心而设计实施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上,那是一个“组织”独裁的年代,个人只能作为组织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被动地接受“组织”的要求,扮演组织性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中的一个特定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惊人进步,社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人不再仅仅是组织的被动依附,个人在组织中的能动性不断增强,个人相对于组织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不断加大(详见第9章第9.2节)。这将导致组织性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发生重大变化。在虚拟世界中,个人应用/服务系统将作为独立的存在而与传统上独霸天下的组织性系统分庭抗礼。个人应用/服务系统将与不同的组织性、主题性应用/服务相互互动、融合、渗透,彼此的边界将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许多组织性功能将会在个人应用/服务之上构建。这就是为什么在本节前面说:“每个真实主体则以与自己相关的虚拟映像为基础与网络化的虚拟世界相连。”

今天这种以个人应用/服务为主的趋势已经明显地出现了。随着个人社交服务的逐步成熟,人们利用个人社交工具来进行大量的组织性活动,在美国甚至开创了用总统个人“推特”治国的“历史新篇章”。

在虚拟世界中,个人应用/服务系统所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核心基础性角色,也是对人作为信息技术服务的起点与终点的这种地位的进一步的肯定。这也是为什么在本书第4~6章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围绕个人这个基本主体去展开深入讨论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个景象,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虚拟世界的海洋中,每个主体的虚拟映像会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主体自身的局限而不断发展,反过来再促进主体自身的成长?智能化信息应用的极限在哪里?它会反过来主宰人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