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章中指出,信息技术应用到今天为止经历了图7-1所示的三个大的阶段。当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数据/信息”的类型为基本出发点来对这三个阶段分析,随后的第4~6章也是围绕数据/信息深入地分析讨论。本章将延续第3章的分析逻辑,把分析的视角从前面三章所基于的数据/信息层面提升到应用/服务层面,从“计算机所解决的问题本身的特点”,或者说每个应用的功能覆盖特点来审视信息技术应用走过的历程,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7-1 信息技术应用的三个大的阶段示意图
在计算机数值计算应用阶段,计算机处理的是特定的、孤立的任务型计算问题。从应用的直接作用上看,这个阶段的应用属于“点”上的应用。比如,使用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对汽车外形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模拟。每次模拟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可以指导汽车外形的改进。这种模拟只是汽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每次计算只是解决一个“点”上的问题。
到了计算机应用的第二个阶段,计算机应用主要是以基于结构化的数据做流程处理,一个流程涉及一系列的环节,比如银行的业务处理,民航从购票到乘机的过程等。一个流程把多个“点”的环节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线”。可以形象地将这些应用称为“线”的应用。所以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应用以“线”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点”的应用。
如果说“点”的应用是最简单的智能类应用的话,那么“线”的应用的智能化成分则有了很大的增强,虽然人们更习惯延续传统机械类工具的说法,惯称之为“自动化”过程。在第3章第3.3节中指出:“此‘自动化’与机械工具中的彼‘自动化’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此‘自动化’是计算机基于人类意识所特有的数据/信息(详见第4章第4.1节)在人类创造的‘虚拟空间’中实现的‘自动化’过程。这已经实在地进入人类智能的领地了。所以,对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辅助与延伸人类智能的工具,这个阶段虽然与‘人工智能’的宏伟理想相去甚远,但已经属于信息技术智能应用的初期了。”
随着这种“线”的应用模式的不断普及,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所谓的信息孤岛问题,大家在抱怨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如同一个个独立的烟囱,彼此割裂,不能有效覆盖需求。这些“线”状的应用系统确实只覆盖了粗细不同的各个“线”条,而这些“线”状的应用之间既没有应用逻辑上的联系,也没有底层数据/信息上的联系,彼此割裂独立。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出现这种状况也是计算机发展历程的一个必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前些年,在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中打破信息孤岛的呼声不断高涨。这反映出信息技术应用仅仅通过“点”与“线”的应用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满足现实世界的应用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信息技术基础技术平台能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暴力计算”能力的获得,使得有了超越“点”与“线”应用模式的技术可能性。从需求与技术两方面看,如何让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更加完整,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面”的覆盖,从而更完整地解决现实问题,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历史性跨越(见第2章第2.3节)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对社会的全面渗透,为信息技术应用进入更高智能化水平的“面”的模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所谓“面”的应用,是指应用不仅仅解决一些孤立局部的“点”或特定活动对应的“线”的问题,而是将不同方面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的应用有机整合在一起,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服务,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不同的应用中获取需要的服务。就好比我们不是建立食品、服装等不同类型的专卖店,而是要建立大型综合的超市。在这样的综合超市里面,不仅有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还包括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在内的个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当然,这个比喻有偏差,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出“面”的应用/服务的本质。
所以在今天,我们不只正在进入一个以大量非结构化信息为主的、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时代,从应用/服务的特征上来看,这个时代还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正在从“点”和“线”走向“面”的时代。这不意味着“面”的应用将取代“点”与“线”的应用,而是说未来的信息技术应用将更多的是在“点”与“线”的基础上,产生出综合性的、更为有价值的智能化“面”的应用,更加有效地起到辅助与延伸人的智能的作用。“面”的应用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应用的一种新的重要形态。这也是今天所面临的信息技术产业转折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面”的应用需要以新的数据/信息管理方式为基础支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前面用了长达3章的篇幅来讨论和分析与数据/信息相关的问题。
在今天,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一个产品是否有“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lications)”,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痛“点”,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还停留在“点”与“线”所代表的过去。
非结构化信息的大量涌现与应用向“面”的覆盖方式发展几乎同时发生并非是一种偶然,两者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结构化数据只是信息中非常特殊的一类,支撑的应用也是以流程为主的活动。做“面”的应用,必然需要更多形态的信息。所以,大量非结构化信息的产生将催生大量新的应用,为形成“面”的应用创造必要条件,反过来,“面”的应用也成为有效利用非结构化信息的一种必然形式。
做“面”的应用,不能仅靠对“点”的问题理解或对“线”的活动的把握,而是要站在主体的角度,从信息层面到逻辑层面对主体的活动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深层次把握主体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体化地构建面向主体的智能融合应用/服务。“面”的应用不仅仅是将一些解决用户“痛点”的“杀手级”应用组合在一起,还需要覆盖大量的“非核心”应用,才能完成“面”的覆盖。这就好像一辆高档汽车不仅要把关键的操控性能做好,还要在众多的边角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出色的产品,让用户得到全面的消费服务。
前面讨论的以主体为基础的数据/信息管理正是在信息层面对主体深层的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它在构造服务与主体的“面”的应用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将在本章第7.3节中对此深入讨论。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阶段中,最典型的应用之一便是银行业务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银行已经把自己从后台核心业务到前台对客户的服务,按照业务流程构建了不同的信息技术系统,形成了大量的“线”型的应用。而今天,银行业务系统正在由“线”向“面”发展。(www.daowen.com)
如图7-2所示,左侧是银行传统的、曾经主流的面对客户的服务方式。它是按照传统的业务流程分类方式建设信息技术系统。不同类型的业务彼此独立。虽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后台让不同“线”上的服务能够有效地彼此交换数据,但是在应用过程上,它们还是无法按照客户的需要自然融合在一起。
图7-2 营销服务平台——银行服务由“线”到“面”的转变(黄鲲提供)
所以,目前银行开始建设图7-2右侧所示的“智能化融合营销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设计是从其服务的对象主体——银行客户的角度来分析客户的完整需求,并且通过一个平台化的服务系统让客户可以灵活地获得所需要的不同业务或不同业务组合的服务。所以,这个智能化融合营销服务平台对客户提供的不是条块分割的服务,而是综合性的全面服务,实现了对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面”的覆盖。这个系统是建立在“客户360度视图”基础上的,这个视图正是我们说的主体的虚拟映像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一个投影。只有建立起服务对象的映像投影,才能构建出对其做“面”的服务的应用系统。而整个系统的平台化也是构建“面”的应用的一个关键方法,本章第7.2节将对此专门讨论。
另外一个把“点”融合为“面”的典型例子是微软公司的统一沟通平台产品Lync(Unified Communications)。如图7-3所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的个体与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沟通手段,如传统的电话、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这些应用原来都是互相独立的。我们常常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自己选择一个具体的沟通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这个选择是一个个性而随意的过程。而我们所面对的“沟通”其实是信息交互的“面”,承载这些信息交互的各种手段对于沟通的主体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松散分布的“点”状的应用。
图7-3 微软统一沟通平台Lync(周琦提供)
微软的统一沟通平台产品Lync则是把这些不同的“点”的沟通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让用户自由灵活地使用,保证沟通的效率与效果,形成一个“面”的应用。它作为一个平台产品,比较全面且完整地覆盖了不同形式、不同场合、不同信息形态、基于不同终端设备的各种沟通分享的需求。
这个沟通平台只能满足个人的信息沟通需求,而不能提供全面的基于信息管理的不同服务,它属于表层的信息类服务,所以它没有建立在服务对象的虚拟映像之上。
当然,上述两个“面”的应用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方面实现对服务对象主体的“面”的覆盖。这个“面”虽然是有限的,但毕竟与过去的“孤岛”式的应用相比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如果从应用的三个层面——人机交互界面、应用逻辑与数据/信息来看,“面”的应用是根据对服务对象主体的整体理解,将不同的“点”与“线”的功能或应用在应用逻辑层面做有机融合,由此导致在界面层也将产生相应的交融,而数据层面的融合则是有效支撑“面”的智能融合应用/服务的基础。仅仅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或者将不同的应用在人机交互界面层整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应用。或者说,仅仅做数据/信息交换和界面的整合,还只是比较初始形态的“面”的应用,而不是高级形态。
所以,“面”的应用的本质在于基于数据/信息的融合(主体虚拟映像)实现应用逻辑的融合,并由此带动界面的融合,从而使得应用在整体上更加智能化地、全面地服务于对象。在进一步缩小不同应用功能之间的缝隙的同时,也进一步缩小了整个系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缝隙”,使得人与智能化的工具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
这种缝隙缩小的内在依据是主体的虚拟映像与主体在信息层面的直接对应,核心支撑点是应用逻辑与服务对象之间全面的紧密结合,以及在此过程中,应用不仅提供“杀手级”功能来解决所谓的“痛点”问题,而且可以在不同功能之间灵活地“穿越”,还要提供大量“细小”的功能去满足非关键性、非常态性或非主流的需求。后两者是构建“面”的融合应用与构建传统“点”“线”应用在基本出发点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未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地以这种“面”的形态出现,完整、自然、方便、灵活地服务于用户,而不需要用户在大量令人眼花缭乱、彼此割裂的“点”与“线”的应用中寻找自己在某个特定情况下需要的特定的应用。这种应用的基本模式的变化正在带来信息技术应用的新一轮繁荣,让信息技术应用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